教育家
滚动新闻:

走向“一专多能”的小学全科型教师培养

时间:2015-10-31作者:杨湘宁来源:《教育家》杂志

走向“一专多能”的小学全科型教师培养江苏是全国教师教育的发祥地之一,教师教育历史悠久。从1902年创办的三江师范学堂、民立通州师范学校算起,我省教师教育走过了113年的不平凡历程。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的教师教育取得了显著成就,为全省教育事业实现跨越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在小学教师培养方面,1984年,南通师范学校在全国率先进行五年制师范实验,为全国探索出了一种培养专科程度小学教师的新模式。1998年,南京师范大学在全国率先开设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开创了我国培养本科学历小学教师的先河。2005年,南京师范大学在全国率先试验“4+2”本硕连读的小学教师培养模式,标志着我省小学教师培养进入了新阶段。

随着师范教育从三级向二级再向一级的历史演变,本科师范院校已逐渐成为江苏小学教师培养的主体力量。受教育传统的影响,本科师范院校在小学教师培养过程中,习惯采用中学教师的分科培养模式,这与我省小学教育对教师素质的实际需求存在着差距。为进一步提升小学教师培养质量,为基础教育输送符合小学教育需要的新师资,我省提出了培养“一专多能”小学全科型教师的要求,并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学校中实施,以此引导全省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的培养模式的改革。

一、“一专多能”小学全科型教师的培养目标

小学全科型教师是相对于分科型教师而言的,它不是指“语数外通吃、音体美全扛”的全知全能型教师,而是指具备教育专业素养、综合素质全面良好且能够胜任小学多学科教学的“一专多能”型高素质师资。所谓“一专”,体现在小学教师应当具备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和素养上。小学教师应当具有热爱教育的情怀,理解与引领儿童发展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积极的专业兴趣、专业取向和专业情意。“一专”体现了小学教师独有的专业性特质和专业化程度。“多能”指的是具备综合的知识素养与能力素养,能够胜任小学多科综合性教学,具有从事综合教育的能力。“多能”并不是各科专业知识与技能的简单组合与拼凑,而是将多科知识与技能综合为一种多能的教师专业素养和品质,是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升,从而使教师具有综合教育的素养和多科教育能力。

二、培养“一专多能”小学全科型教师的意义

我省基础教育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现象一定时期内仍会存在。城乡教育不均衡主要是城乡教师的不均衡,主要表现为农村小学教师短缺问题比较严重,特别是音乐、体育、美术、科学及计算机等学科师资紧缺,已经成为制约我省教育均衡发展的一大瓶颈。许多农村小学教师,往往要承担少则两门多则五六门学科课程的教学任务。因此,培养“一专多能”小学全科型教师,使多数小学青年骨干教师具有承担两门或更多门课程教学的能力,对乡村学校开足开齐开好规定课程具有现实意义。

从长远来看,培养“一专多能”小学全科型教师是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当今社会,知识的发展越来越呈现出综合化趋势,各种综合学科、交叉学科展现了知识发展的新趋向,对人的培养也越来越要求打破严格的学科壁垒。小学教育正在主动适应这种新趋势,课程的综合化日益显现,提倡综合培养和全人教育。在江苏比较发达的地区,已有小学在试行小班化的包班制,主题式的综合课程也悄然走进小学的课堂。为此,培养“一专多能”小学全科型教师,也是为我省小学教育改革奠定师资基础,具有深远的意义。

三、“一专多能”小学全科型教师培养模式

首先,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目前,我国小学教师职前培养课程一般由通识课程、学科课程、教师教育类课程三部分构成。“全科”型培养与“分科”型培养的关键在于学科课程。八十年代的三年制中师,培养小学教师的“普师班”,在课程开设方面涵盖了文、理、艺全部学科课程,在培养规格上追求“一专多能”,其实就是今天所说的“全科”培养。现阶段承担小学教师培养任务的本科院校基本上走向了分科化的道路,旨在通过强化某一学科方向课程提高师范生的学术水平。但这些年来的实践表明,按分科模式培养的小教师范生入职后并没有体现出学术优势,相反,在整体素质、专业情意以及教学能力等方面较为薄弱。除了生源质量因素外,分科培养模式在学科课程设置中的单科化是其主因。因此,我省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在推进“全科”型培养过程中,试图改变学科课程设置的单科倾向,在适度突出某一学科课程的同时,力求实现多个学科课程的综合化。

其次,加强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一专多能”小学全科型教师应该具备综合的教学素养和创新能力,这种素养和能力需要在实践中不断锻炼与培养。除了应该按《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对教育实践活动进行四年不断线的全程设计外,还要革除当下实际进行的单科实习弊端,因地制宜地安排班主任、多学科教学以及少先队活动等全方位教育实践活动,根据“一专多能”小学全科型教师培养要求对教育实践进行全景设计。在教师技能方面,除了仍然要保留“三字一话”等师范生的传统基本功外,应该顺应教育信息化的需要,强化师范生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培养,尤其是智慧教育环境下的资源获取、加工与教学整合能力,智慧教育环境的驾驭、反(翻)转课堂教学等能力培养。

第三,建立“U-G-S”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机制,形成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教师培育与发展模式。教师专业化永远在路上,一次成型的教育时代已经不存在,更不要说具有专业性的“教师职业”。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的形成,离不开实践、实训。除了要大力建设教学教育专业教学实训室外,还应该通过“合作”“共赢”机制,形成大学——政府——小学三方联合培养小学教师的模式,为师范生全科型实践、顶岗性实习提供教育时空,为在职小学教师职后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作者系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版权所有:教育家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