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
滚动新闻:

新专业设置,亟待走出功利性的误区

时间:2015-11-21作者:李文胜来源:《教育家》杂志11月号

从养蚕到养马,从高尔夫球到闽南方言,近年来一些新奇专业在高校频频出现。值得一提的是,在这许多的新专业中,或因市场需求不旺,或因学校的条件所限,很多难以为继成为了昙花一现的短命专业。

学校的专业设置亟待走出功利性的误区,要面向市场了解人才需求,更要看学校自身的资源、条件与优势。新专业的设置,要适应社会长远发展需要,要把握社会发展总趋势和职业变化新动向。以北京的职业院校新专业设置为例,笔者认为新专业的开发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适应和符合首都产业人才发展变化的新要求。

新专业设置,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新专业的开发与设置,是关乎学校发展、学生成长的系统工程。成功开发设置新专业的第一步,是做好扎实的调研分析。在职业院校新专业的开发设置实践中,可以参考比对同类院校的相关专业,关注入口和出口两个环节。在招生的入口方面,要考虑其是否具有吸引力,能否得到学生及其家长的认可。在毕业生的出口方面,要考虑就业率、专业对口率、薪资水平和升学率等,并对人才的培养质量进行综合评价。

2014年以来,为落实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战略,北京市提出坚持和强化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功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疏解北京的非首都核心功能。为此,北京市已连续两年发布了“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如何适应首都产业结构升级调整,以专业调整为抓手增强人才培养的适用性,需要将专业调整适度超前于产业调整,积极开发更加符合首都产业人才需求的新专业,这也是当前北京市职业院校需要面对和思考的新课题。

对专业人才需求缺口的分析,不仅要立足于当前,更要立足于未来3至5年的人才需求,这就要对国家及区域产业发展导向政策做调研分析。例如,国务院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发展光伏产业对调整能源结构、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而在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北京市城市功能重新定位,其发布的北京市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限制了制造类光伏产业在北京的发展。因此,北京市职业院校的光伏技术应用专业如果面向光伏设备制造类企业,显然不具有可行性。但是,如果面向的是光伏设备应用与维护产业链环节,则大有可作为。

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最大特点,是专业要对接相应的行业产业。在新专业的开发中,其首要环节,是要对新专业开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分析论证,继而推出科学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专业人才培养面向的产业,确定人才培养的规格、课程体系以及人才培养的模式,研究师资、设备等教学资源要求,为人才培养奠定坚实基础。

对接行业产业,新专业方可有生命力

进行新专业开发的因素,多是专业人才的培养难以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而人才供不应求的原因可以有两个方面:一是数量的不足,区域内职业院校培养的专业人才数量难以满足企业或用人单位的需求;二是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不高,可能是人才培养趋同性导致行业产业部分专业人才供给不足,也可能是毕业生专业能力与企业单位岗位所需的工作能力存在差距。调研人才供求现状,需要对区域内行业产业从业人员规模、人才需求缺口,以及同类职业院校相关专业近年毕业生规模及招生数量等情况,进行充分调研。通过这种定量的分析,为新专业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以动漫产业为例,动漫项目市场化的第一步是原作在杂志上连载;第二步是漫画被连载后其单行本的出版;第三步是漫画刊载后作品的动画化;第四步是如果作品受欢迎,商家会生产玩具模型等周边产品。而这些动漫项目的周边产品,可以覆盖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样的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条,使得动漫项目生产程序化,迅速满足了市场的不同需求,并达到了盈利的最大化。分析产业链各环节的人才供需关系,将人才培养明确定位于对应的产业链,将会使专业与产业的对接更加顺畅。

在人才供求现状的分析中,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是企业薪资水平与职业院校招生情况。当前,一些专业存在市场用人需求旺盛而专业招生数量不足的情况。其原因,是学生及其家长对一些工作岗位的不认可。据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发布的北京市人力资源市场供求状况分析,近年来餐厅服务员总是供不应求,缺口数量较大。而在现实中,北京市中职院校酒店饭店服务专业的招生相当困难,所招学生几乎难以成班,用人单位大多要通过内部培训的方式解决人才缺口问题。

在确定了新专业面向的产业之后,需要确定的是人才培养的规格。专业人才的培养,既要满足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还要满足企业实际工作岗位的要求。例如,数控加工专业的“数控车工”,可以分为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等,从简单到复杂有不同的职业资格标准要求。而企业的“数控车工岗位说明书”,则对员工的工作能力、身心素质、职业规范等有更加明确和详细的要求。专业设置需要结合行业企业岗位职责、岗位说明及国家或行业的职业标准,确定相应的人才培养规格。

结合培养目标,确定新专业培养模式

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确定人才培养模式很关键。对于职业院校来说,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可以使新专业的科学设置与人才培养之路更加畅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职业院校当前力推的培养模式。在设置开发新专业的过程中,企业是否愿意与学校携手共育学生,也是新专业的开发能否得到用人单位认可的重要方面。为此,在新专业的开发调研阶段,也要对相应企业进行合作意向的调研分析。

企业愿意参与职业院校学生的培养,其动力可能源于多个方面。比如,有的企业出于对专业技能人才的渴求,旨在获得企业急需的技术人才。有的企业希望通过学校的人力与设备资源,降低生产成本。他们派技术人员到课堂开展教学指导,指导学生完成工作项目的部分环节。还有的企业希望在这个过程中完成对其产品的推广,比如免费向学校提供教学软件,促进市场中该企业软硬设施的更换,扩大市场份额。但无论这些企业出于怎样的动机,只要其合作形式与内容符合学校的教学规律与实际,就应予以考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企业参与学校课程框架、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的制订,参与开展对学生的考核评价,并为学生提供实习就业等机会,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

开发设置新专业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新专业要得到学生与家长的认可,对学生与家长有吸引力。而做到这一点的关键所在,是行业的薪资水平对学生有吸引力。与此同时,在开展相关院校所设同类专业的调研分析时,不仅要分析其人才培养模式,还要关注其课程体系,了解其是否具有开展联合培养工作的可行性。在区域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学校可以研究各自的课程设置,并以课程对接的方式开展学校与学校之间的联合培养学生的尝试。

分析岗位定位,打造工学结合新体系

关于新专业的人才培养,其课程体系要打破原有的学科体系,构建来源于企业真实典型工作任务要求的课程体系,实施行动导向的工学结合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这也是职业教育核心课程开发和教学改革的新趋势。

新专业在设计开发核心课程中,要积极开展企业岗位职业能力调研,并通过召开实践专家访谈会等形式,分析与提炼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课程框架,制定课程标准,结合学生认知规律编制教学计划。同时,还要参考其他同类院校的专业课程设置情况,结合本专业的培养定位和特色,构建差异化的具有自身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换句话说,学校与其他院校的相同专业相比,在课程设置上可以有差异,在课程标准上也可以有差异,而这种差异最终将服务于人才需求的差异。

开发设置新专业,培养得力的教师队伍是关键。当前,职业院校的专业教师,大多是从高校毕业直接担任专业课教师的,缺乏企业工作的经历。因此,有必要通过制订专业教师标准,为提高教师的职业能力畅通道路。学校在与行业企业或相关院校开展洽谈合作时,要善于发掘优秀的专业技术人员,将其引进并培养为学校的专业教师或兼职教师。同时,学校也要为校内的专业专任教师开展企业顶岗实践提供平台,多管齐下实现专业教师与行业企业教师的对接。

最后,在新专业的开发设置中,要通过对技术岗位工作实况的调研,为教学实训所需设备的配备确立标准,努力实现教学实训设备与生产使用设备的对接利用,从而降低教学成本、提高教学效率。总之,学校的专业设置要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面向社会与企业需求设置,走出急功近利的误区。

(作者单位:北京市工贸技师学院职教研究所)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版权所有:教育家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