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
滚动新闻:

未来基础教育的顶层理念是强化学生的核心素养

时间:2015-12-10作者:吴爽来源:《教育家》杂志12月号

重视教育质量的评价

记者:基础教育改革的效果,基础教育的质量如何评定?

林崇德:靠评价。所以要重视教育质量的评价。什么叫评价,评价包含四个字:诊、督、导、谋。诊——全面诊断,教育质量状况,经费使用成效,区域均衡情况,政策落实情况;督——监督监管,信息公示,整改问责;导——引导社会、学校、家长树立正确的、科学的质量观;谋——为建立中国特色、国际可比的质量监测体系提供专业支撑,为国家和地方教育政策提供咨询,为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提供基于证据的改进指导。

基础教育质量评价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对于评价的问题,从最基础研究如教育质量理论、学生核心素养、教育质量影响因素等和关键技术如工具开发技术、数据采集和挖掘技术等到标准与工具的研发再到数据的采集与分析,以及评价结果的应用,都牵涉到方方面面,是相当复杂的一个问题。现今的质量监测和传统的统考统测,从功能、目的、内容、工具、组织方法、结果上看都有明显的区别。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如何建立基础教育质量标准,如何科学地评价基础教育的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

从教育质量标准角度看,目前从个体发展来说,主要涵盖三大内容:一个是生理,一个是心理,一个是学业。生理方面,发展指标包括身高、体重、视力、听力、血压、肺活量,目前已经建立或正在建立中国人群生理常数数据库、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数据库、全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库等。但是心理发展怎么去考量,还有待进一步探索。从大陆来讲,主要缺乏三个内容,第一缺乏指标与工具,难以客观评估、判断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状况,妨碍了国家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体系的建立;第二缺乏代表性的常模,难以了解儿童青少年心理发育的总体状况,缺乏评估的客观标尺;难以摸清各种心理发展问题的数量、比例和分布特征,不利于建立儿童青少年心理卫生保健体系和心理与行为问题预防体系;第三缺乏全国性的数据,难以把握各类群体的准确特点,影响了相关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创新。以学习障碍为例,我国学习障碍儿童的筛查与诊断迄今没有标准化工具和统一标准,使相关研究难以深入。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我们有先进的评价理念,有科学的评价工具,有规范的评价方式,有准确的评价结果,有有效的结果的反馈。至于学业评价上,2007年挂靠在北京师范大学的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成立,近几年来对全国各地不同类型学校基础教育实施情况进行了监测。

然而,就我国的现状而言,专业化的教育质量评价机构匮乏,已有评价机构的专业化程度尚待提高,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评价体系仍未形成等。

重视创造性人才的培养

记者:在教育质量评价中,创造性的培养不容忽视,您如何看待创造性人才的培养问题?

林崇德: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和造就,当然要靠创造性教育。创造性的培养必须从小开始。创造性教育应贯穿在日常教育之中,它不是另起炉灶的一种新的教育体制,而是教育改革的一项内容。所谓创造性教育,意指在创造型的管理和学校环境中,由创造型教师通过创造型教育方法培养出创造型学生的过程,即是指学校三种群体产生五种效能的教育。三种群体是指以校长为首的管理队伍、教师队伍和广大的学生。产生的五种效能为:由创造型校长创造出创造型管理;由创造型管理创造出学校创造型的环境;在校长的带动下,建设一支创造型的教师队伍;由创造型的教师进行创造型的教育教学;由这种教育教学工作培养出创造型的学生。

需要说明的是,创造性教育不须专门的课程和形式,但必须依靠改革现有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来实现,渗透在全部教育活动之中,特别要考虑到四种情况:①呈现式、发现式、讨论式和创造式的开放教学方式;②复合思维和发散思维即一题求一解和一题求多解的教学效果;③创造教育教学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关系;④学科教学、教学方法和课外活动的作用。在创造性教育中,第一要提倡学校环境的创造性。这主要包括校长的指导思想、学校管理、环境布置、教学评估体系及班级气氛等多种学校因素。第二要建设创造型的教师队伍。第三要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习惯。

记者:现在经常有一种声音,说美国能够培养创造性人才,甚至有的人说,我们的小学比美国水平高,中学还是我们高,大学跟人家持平,研究生以后我们的创造性就不如人家了。您如何看待这种声音?

林崇德:我认为这种提法极为不妥。有无创造性与教育模式有关系。通过研究,我在一个国际会议上作了一个发言,希望能够融东西方教育模式为一体,培养“T”形人才。

“T”形人才是什么意思呢?横表示知识面的广博度,竖表示知识的深度。两者的结合,既有较深的专业知识,又有广博的知识面,是集深与博于一身的人才。但是借这里所谓“T”形人才,横代表西方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竖代表东方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那东西方教育模式和出发点有什么不同呢?如果说西方培养人才是适应性人才的话,东方主要培养逻辑思维强的人才,这是我们国家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如果说西方教育强调知识的宽度,东方教育则强调知识的深度、强调理解,“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如果说西方强调实践能力,东方则强调读书;如果西方强调个体的独立性,东方则强调集体主义;如果西方把创造性作为一条主线贯穿在教育中,那么东方则非常重视规范,强调没有规范成不了方圆。到底哪种模式好呢,我认为都好,各有各的特点。有人说我们国家大学生创造力如何如何,但美国教育界,特别是大学的理工科教授承认,我们国家由于坚持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坚持知识的深度,所以到美国去,有一些高端的学问,比如说数学、物理、计算机,美国人不敢学,跟中国学生没法比。因此在国际会议上,有人问我哪种模式好,我说都好,问题是我们能不能实现中西结合。因此,我们不应该强调美国学制就比我们好,我也不同意美国的教育模式就比我们强。我认为东方有东方的特点,西方有西方的特点,在今天我们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我提出融东西方教育模式为一体,扬长避短,培养两者相结合的“T”形人才,实际上就是创造性人才,只有融两种模式为一体,相互学习,互相促进,才能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

人才的培养,基础教育的质量,关键还是在教师。校长的管理是教育的决定因素,教师是教育的脊梁!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版权所有:教育家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