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
滚动新闻:

多元化的德育网络构建

时间:2015-12-10作者:李浩来源:《教育家》杂志12月号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革,学校德育工作越来越具有其复杂性和艰巨性,德育工作必须与时俱进, 认真摸索德育工作规律,不断创新德育工作的方法、模式,讲究德育工作艺术,才能发挥德育工作效能;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多元化教育,才能取得实效。结合鲁山一高这几年德育实践、多元化的德育网络构建取得的效果,现阐述如下:

校园环境人文化

为学生营造好的教育环境,在校园内要“建三境”,即优美的自然环境、高雅的人文环境以及创设和谐的人际环境。

优美的自然环境能陶冶人。在校园内,树木青翠、绿草如茵、花吐芬芳、假山池沼、翠竹奇石,优美的自然环境能陶冶人的情感,净化人的心灵,校园成了育人的载体。

高雅的人文环境启迪人。校园侧墙刻上“效力于祖国,奉献于人民,服务于社会,报答于父母”,这就是教育的真谛;校园内矗立一堵中国地图,版图下“祖国在我心中”六个金闪闪的大字,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真情,宣传栏图文并茂,是德育的重要载体;“在校做个好学生,在家做个好孩子,在社会做个好公民”,这是对学生的要求和鼓励;醒目的校训、特色门墙标语以及过道走廊两旁的名人画像和名人名言,都会熏陶着孩子的心灵。教室、宿舍、教研室、食堂处处都是教育人、启迪人的名言警句,对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能鼓舞人。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是新型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在学校里,要形成一种尊师爱生、团结友爱、相互帮助、和睦共处、教学相长、共同发展的校园气氛。要营造一种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支撑性的学生成长的氛围和环境。

学校德育全员化

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绝不是一人之力,必须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德育新格局。学校上下要齐抓共管、密切配合,班主任、科任教师、后勤管理人员要通力协作,形成一个以德育人、教书育人、环境育人、管理育人的良好氛围。

启动“榜样工程”,以德育人。德育工作,教师为本,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老师代表一所学校,每一位教职工就是一个育人环境,就是一个榜样。为此,学校提出“学校无小事,件件为育人;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榜样”的德育思想,要重视师德建设,要制定、完善一系列规章制度,在此基础上通过抓学习,树榜样,分析、解决存在的问题等有效措施,提升教师人格素质和师德水平。

全体教职工必须加强品德修养,恪守教师职业道德和公民基本道德,要以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影响和感染学生。每一位教师都应加强学习,修身养性,以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教风、高尚的品德、果敢的作风赢得学生的尊敬。教师要规范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善待家长和学生。

教学德育渗透化

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学生的主要实践活动是学习。通过各学科的教学,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最基本、最常规、最有效的一种德育途径。

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它们的教育作用是直接的、毫不隐讳的,教学的教育作用应该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下功夫。以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为主课堂抓好德育的同时,各学科都要结合实际寓思想教育于课堂教学之中。特别是在新课程实验中,课堂教学要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的实现,无不要求我们在结合时代特征下教学要渗透新时代德育思想。

各学科教学渗透德育方式可分为直接式和渗透式。直接式的德育优势不必多说,渗透式是通过欣赏、抒情、论证、比较等形式,唤起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情感,陶冶情操。

心理教育课程化

教育者在实施教育时很少关注学生的个体需求,教师的方式方法往往不能和学生的需求发生共振,使学生的心理面临着种种困惑。因此学校引入心理教育已经势在必行。

心理教育课程化就是将“心理教育”从课外引入到课内,设置课程,排入课表,依据不同的年级层次,开展有“分层目标”“内容体系”的课堂活动。

根据实际情况,鲁山一高在心理教育课程化上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每个年级配备一位心理辅导老师,不同的年级每周周一下午第四节进行心理辅导课,每周三下午第四节有心理辅导老师通过广播进行统一辅导,在心理辅导课上学生们事先把要解决的问题反馈给心理老师,这样增加了问题解决的针对性。

心理辅导老师讲课的内容分为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

理论课程内容有:让学生珍惜生命、学会适应生活、提高学生的抗挫力,学会如何接纳自我、塑造自我和完善自我,学会与人交际,学会做人和做事等等。

实践课程内容有:主题实践活动课,包括以教育学生珍爱生命、尊重生命、接纳自我并接纳他人等为内容的主题班会实践活动;参加一个社团(如校心灵俱乐部等),参与以一项活动(如心理趣味运动会、心理情景剧展演、户外素质拓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月活动等)为内容的校园文化与竞赛实践活动;以中学生志愿者活动、暑期社会调查、勤工俭学等为内容的社会服务实践活动;专家讲座。通过每学期设立专门的心理教育专家讲座,邀请一些校内外、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在学生的内在需要和兴趣的基础上,以学生遇到的现实心理困惑为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教育主题讲座。还聘请公安、消防、医务工作者等人员,从公安、消防、健康保健等不同角度,结合实际来讲授心理教育知识;作品赏析。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利用课外时间阅读一本与心理教育课程相关的书籍,以读书笔记和读后感的实践形式完成,也可以是观看欣赏一些经典的影视作品,让学生以提交观后感的实践形式完成,让学生面对生命的困境与抉择时人生不同的体验,使学生从被感动、被启发中领会坚持、勇气、责任、专注等正面特质,从而受到教育。

学校组建了心理教育教学团队,团队成员是经过培训的心理教育教师、思想政治老师或其他教师,主要承担心理教育理论课程的教学工作。在心理教育教学团队的指导下,以班主任为骨干的育人工作队伍体系承担实践课程教育。同时要求班主任要加强心理学的学习研究,增强对班主任的培训,建设了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队伍,从事专业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心理教育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实施,如通过“亮剑高考”、 “谈心日记”等,学生有什么难以启齿的事和话语,可以向不见面的朋友倾诉,以求得及时的疏导和帮助。充分发挥隐性教育资源的作用,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 。

中学生品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多渠道、多方位的德育网络,正是反映了新时期德育工作特点及青少年儿童思想品德形成规律的需求。我们必须确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德育理念,充分发挥学校德育、家庭德育、社会德育的合力作用, 构建德育教育体系,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教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教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中学生德育符合人的需要,符合人的终身发展、全面发展的需求,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者单位: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一高)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版权所有:教育家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