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
滚动新闻:

要懂得珍惜我们的优秀传统教育文化

时间:2016-02-23作者:陈宝泉来源:《教育家》杂志2016年2月号

记者:近现代以来,全面否定传统,“食洋不化”的倾向常常占上风,宗亲、家庭常常被当成负面的东西,当成包袱。小说、影视作品里经常有“革命青年冲破封建家庭束缚”的情节。

楼宇烈:最近我接到不少邀约,让我去讲家的概念、家的意义。经过这么多年的风雨,世上原来最看重家庭的中国人现在不那么看重了,一提家就好像是自私的角度、利己的角度。那么在欧美国家,在最现代的国家、制度文化创新都走在前面的美国,反而不忌讳这些。在美国的历史上,一向都有政治家族、企业家族、财团家族,经济命脉控制在几大家族手中。

家的文化对我们的传统教育文化影响很深。我们一向强调,教师要像父母那样爱学生,对学生负责;学生也要像尊敬父母那样尊敬老师。不仅中小学是那样,就是书院,学生已经是青年、成年人了,也是这样。你看传统言情剧《梁祝》里,祝英台情定梁山伯后,也是请师母来帮助做主。

记者:在传统上,越是低幼年龄的保育、教育,幼儿与保育教师,小学生与老师的关系越像亲子关系。

楼宇烈:我想向幼儿园保育教师、小学教师推荐几篇有益于教育文化的古文。一篇是唐代柳宗元写的《种树郭橐驼传》,以种树比喻教育,要顺其自然。书中的郭橐驼很会种树,成活率高,结的果子又多又大。人们都去请教,郭橐驼说我不过顺其自然而已。不像有的人,今天剪枝、明天整形,整天折腾那几棵树,过犹不及。

另一篇是明代王阳明写的《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这篇文章批评当时教育中的一些偏向,教师忙于督促学生读这本书、背那篇文章。书中说教育不该这么搞,主张教师在玩中教导、启发学生,不要让学生“视学舍如囹狱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王阳明的这些说法对于现在的教育应该是有启发的。

第三篇文章是清代龚自珍写的《病梅馆记》,讲的是当时社会审美出了问题,过度欣赏病态美。人们种梅树从小就捆着、绑着。龚自珍搞了个“病梅馆”,专门收购这些捆绑着的梅树,剪除约束,还其自由舒展,强调恢复自然状态。书中感叹不能办更多的“病梅馆”,拯救天下受捆绑的梅树。

记者:实际上是受困梅树的“救助站”。

楼宇烈:我主张的教育理念是,“教之以爱,育之以礼,启之以智,导之以行”。中国传统教育文化主张因材施教。每一个孩子都不一样,有好动的,也有好静的;有聪明的,也有愚钝的。教师的责任是启发他的兴趣,培养他的主动性,帮他找到自己最喜欢的东西,还要“导之以行”,落实到生活实践。我们现在的教育强调标准化、规范化,抛弃了因材施教。干涉过多也是一种病态,是不懂得尊重公众,尊重孩子。

记者:读您近来的文章、讲座,知道您对宗教,比如佛教有很深的研究。那么就想请教您,佛教、佛学是从外国传入的,在中国落地生根,又扩展出去。佛教文化属于我们的传统文化吗?佛教文化对我们的教育有什么影响?

楼宇烈:佛教在中国是经历了很长很长时间的传播、磨合、改变,才扎下根来。佛教在中原的广泛传播并深入人心是在唐代。唐代佛教文化完全融入中国本土文化。唐玄宗曾经亲自编纂、注释了三本书,《孝经》、《道德经》和《金刚经》,诏令天下士子都要研读,开启了儒释道相互包容、相互融合的文化大时代。在那以后很长一段时期内,很少有读书人只读儒家经典,不识佛家经卷、道家文章的。这也形成了中国文化的一大特点:既包容他人,又非常注重自我脉络的保持,我们今天也应注重这一方面。

记者:即所谓“和而不同”。

楼宇烈:佛教文化补充了中国文化的不足之处,比如形而上学方面,哲学意义上的时空观念,世界、生命等本质属性问题。

儒学探讨道德实践、行为准则,佛教探讨生命本质问题,促进了儒学的深入思考。佛教的思想影响导致宋代以后新儒学的兴起,从一些儒学大家的地位变化可以窥见这一过程。唐以前,荀子思想的影响占重要地位。谭嗣同曾说过:“两千年之学,荀学也。”荀子认为人性偏颇,需要改造,光实施仁政是不够的,主张刑德并用,“隆礼重法”。宋代以后,孟子地位开始上升。

唐代韩愈的弟子李翱曾讲到儒家衰弱的原因,主张“重整道统”,接续孟子的传统。韩愈评价荀子“大醇而小疵”。宋明理学则评价荀子学说“杂驳”,推崇孟子学说。理学家们原本是认为佛学过于兴盛,主张抑佛兴儒,但怎奈他们自己也深受佛教影响而不能自拔。他们提出了很多命题,“体用一源”、“理一分殊”等等。这些都和佛教思想有关。中国传统文化,儒家主要在日常伦理生活及社会政治制度的构建方面起主体作用。在人的精神生活方面,我们不能忽略佛、道思想的影响。甚至在某一时期,佛道思想产生的作用比儒家的影响还要大。刚才我们说到,理学的复兴就是为了重新恢复儒家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但不管怎么恢复,人们在精神生活中所受到的佛道思想的影响难以改变,甚至影响到了朝鲜、日本和越南。

宋明理学以后,儒家也开始倡导人注重精神方面的修养,地位又有所提高。总而言之,唐宋以后三教合流,很难完全撇清。所以很多理学家尽管在排佛、批佛,但他的精神世界里还是有很多佛教思想。所以,此时的佛教已不能算是外来文化了,它已经和中国本土文化完全融合在一起。

这种结合也有深层次原因。佛教在古代印度文化中属于异端文化,是非主流的,其核心理念却和中国文化理念相通。印度的主流宗教印度教认为世界是由神控制的,由梵天控制。佛教则反对世界是神创造的说法,反对人的命运由神来决定,强调因果业报,自作自受,强调人的能动性,认为因缘聚合就有了万物。儒道也不主张神主宰一切,认为天地万物是自然形成的。儒家认为,圣贤是自我修炼而成的。道家也认为人可以修炼成仙。佛家则认为人觉悟成佛,都强调人的主体性。佛教的本土化,影响提升了中国文化,对中国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

记者:有人统计,现代汉语常用词汇中,来自佛经的就有两千多个,足见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佛教对中国传统教育文化的影响是间接的,但也是深远的。

楼宇烈:佛教对中国教育的影响也体现在社会教育,民间文化方面。明清两代,民间出现了大量的善书、戏剧唱本、说书,讲的多是因果报应,劝导人们行善,要求人们保持对世界、对社会的敬畏之心。民间教育是社会教育的重要形式。佛家文化在某种意义上,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记者:现在社会教育主要由传媒来完成。具有现代科技背景的传媒说话吞吞吐吐,也不见得强过传统民间艺术,比如现在国人出国多有言行粗俗、举止失当之处,很“影响形象”。于是电视台的公益广告就出来频频“给您提个醒”。其实举止粗俗的深层原因是人群没信仰、没文化,对世界、对社会缺少敬畏之心,对别人不尊重也缺乏自尊,根本不是“提个醒”就能改变的。

楼先生,继承、弘扬传统与引进先进外来文化之间是什么关系?

楼宇烈:我主张在不失主体地位的情况下吸收先进外来文化,对传统和外来文化都要有所选择,把握其精髓。选择、把握很重要,以往的失误多是没有选择或把握不当,一切照搬或一切排斥。比如,一味批判家族的封建性不对,也要看到家族的重要性,好的家风、家学渊源往往是培养精英的重要基础。

亚洲国家,主要是有着深厚儒释道传统的亚洲国家都有继承与引进相结合的课题,在这一点上我们应该向邻居们学习。我在外出访时,就曾在韩国政府的办公厅里看到书写得很工整的大幅题字,“敬业乐群”,对外开放,不忘传统。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版权所有:教育家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