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
滚动新闻:

一场荆棘密布的文化苦旅

时间:2016-02-24作者:尹应睿  谢德敏来源:《教育家》杂志2016年2月号

乡土,往往让人联想到奇趣盎然、野气扑人的田园诗意。月下小景、水乡夜色或空灵雨景常常成为久居城市的人臆想中恬静怡人的意境。黄泥的墙、乌黑的瓦、蜿蜒的路、连绵的山、茂密的林、幽深的谷更是时常作为一种乡土文学的典型背景,昭示着乡村的某种超然的美学特征。

乡土文化是一个民族得以繁衍发展的智慧结晶和精神寄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真正基因。八十多年前,梁漱溟就指出,中国乡村的挑战之一是伦理破坏和文化失调,这一观察的敏锐和深刻已经为此后的历史所证实。数千年来自治的、礼让的、温情的乡土气息淡了,本该承载传承乡土文化神圣使命的学校往往因为考试的捆绑而置之不理,拯救式微的乡土文化,有着天然公共意识的乡村教师责无旁贷,任重而道远。

恩施是中国西部土家族、苗族聚集地,巴楚文化、巴渝文化在这里交融,积淀了绚丽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

“桃子没得李子圆,郎口没得姐口甜。前年腊月杵回嘴,今年三月还在甜,硬是甜哒两三年。”在这里,“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土家“女儿会”被称为“东方情人节”,“撒尔嗬”“傩戏”等被学术界视为民族文化奇珍,《龙船调》被评为世界25首优秀民歌之一,唱响在维也纳的金色大厅。摆手舞、铜铃舞、滚龙连响舞动山岳,山歌、情歌,歌海如潮。这些活色生香的乡土文化,我们应该运用脑髓、放出眼光,占有、挑选、活用。

当然,将乡土文化引入课堂,要充分考虑语文教学的特征,寻找乡土资源与语文教学的最佳契合点、激活学生乡土情怀的兴奋点、品鉴乡土文化的绽放点、挖掘乡土文化的生长点。

寻找乡土资源与语文教学的最佳契合点

乡村教师要有自觉的关注、研究乡土文化的意识,并把它作为最宝贵的资源去挖掘整理,把它作为自己教学的延伸。这就要求乡村教师需要将本地人文风俗与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寻找乡土资源与语文教学的最佳契合点,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的开放性、多样性、地方性、区域性的特点。

如在学习屈原的《离骚》时,我们不妨让学生去了解恩施地方的巫文化——傩戏。在鹤峰县及与之毗邻的恩施市红土、三岔一带,傩戏是当地群众藉以酬神还愿时演唱的戏,故称“傩愿戏”。它以祭祀仪式为载体,以酬神还愿为目的的表演,故表现剧目多是与所谓“天地水火”神相关联的历史故事或传奇故事。如《孟姜女寻夫》《柳毅传书》等。其中,以孟姜女的故事最多,有“孟姜女不到不勾愿”之说,孟姜女也即成了傩戏中美丽的神灵。

屈原生活在南方楚地,这里山川逶迤,风物灵秀,生活节奏欢快,思想作风开放,蒙昧与文明、自由与专制、人与神交织组合,极大地丰富了社会生活色彩。加之楚国历史悠久,楚地巫风盛行,楚人以歌舞娱神,因而楚文化中充满了原始的巫术宗教气氛,楚地巫风无处不在。学生通过调查了解傩戏的表演形式、剧目、内容,并从中感悟出傩戏的文化内涵,很容易找到《离骚》和傩戏中的一些神秘的文化元素,无论是文化素养的提升,视野的拓展,还是写作素材的积累,学生们都获益匪浅。

激活学生乡土情怀的兴奋点

语文教材中不乏以爱情为题材的文章,尤其是诗歌,例如《关雎》《蒹葭》《氓》《孔雀东南飞》等。爱情的花朵常常隐秘地萌发在学生的心田,拨动他们的情思,引起他们的共鸣。但课堂教学中,教师或讳莫如深欲言又止,或蜻蜓点水一带而过,或是照本宣科枯燥乏味。要让学生能够真正感受到爱情的纯洁、高尚与美好,恩施原汁原味的山民歌,就是引起学生情趣的兴奋点。

优美衬词的烘托,男女对唱的方式,唱白夹杂、歌舞并举的“路数”,洒脱泼辣的抒怀,爱情婚姻的主题等,构成了恩施民歌独特的地域特色。清新凄艳、幽眇哀怨,乡土风俗、儿女情长,是土家民歌的主要特色。恩施民歌最鲜明的特点就是风趣幽默、清新凄艳、形象生动、心理活动真实自然。比如《六口茶》,以对歌的形式,通过夸张的手法,将土家青年的大胆直率和女子的调皮机智表现得淋漓尽致。

教学《诗经.蒹葭》,可以引入这样一首恩施民歌:隔山听到棒棒响,疑是阿妹捶衣裳。沿山沿岭跑过去,却是啄木鸟儿啄木桩。民歌中的青年男子对心仪女子的热烈追求与《蒹葭》中男子在河边上下求索并无二致。《蒹葭》重在营造出可见不可及的凄婉之美,而这首民歌却是多了一些幽默与轻松,而且短短的四句,情节完整,结句如同相声抖出包袱,情理之中却在预料之外,令人莞尔。如果我们在诗歌教学中,辅之以这样的一些民歌欣赏,会让枯燥晦涩的教学变得情趣盎然,课余学生会自觉自愿地去搜集民歌,加深他们对乡土文化的关注、了解,提高他们的鉴赏水平。

学生学习戏剧后,教师可以将民歌《黄四姐》引入。《黄四姐》是流行于恩施州建始县境内的民间花鼓小调,是一首自娱性很强的群众娱乐歌曲,表演者为一男一女或二男二女,演唱时配以简单的舞蹈动作。歌曲以风趣诙谐的表演腔调和表演动作表现了土家人对恋爱与婚姻的开明态度,表现了青年男女互相爱慕追求、馈赠定情信物的情节。这首男女对歌我们完全可以把它改写成戏剧,并通过表演来增加对戏剧文学的理解。诸如此类的民歌,都可以作为乡村语文、音乐教师点燃学生乡土情怀兴奋点、传承乡土文化的活教材。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版权所有:教育家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