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
滚动新闻:

让孩子享受教育

时间:2016-03-16作者:何洪育来源:《教育家》杂志2016年3月号

孩子就学之初充满着对学校的憧憬和向往,他们的眸子里闪烁着激动、好奇、渴求和信任。如何保持住孩子们的天真,保持住感受和发现世界的快乐,让学习能成为对孩子具有鼓舞作用的饶有趣味的劳动,这就是教育的艺术。教育应该是享受而不是桎梏,是快乐的体验而不是成长的负担。

 

享受的教育是享有尊重的教育

 

主体教育理论强调了人的学习需要及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其立足点是教育必须尊重“生命的自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过程是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主动建构新知的过程,其核心是教学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教学要站在学生立场;多元智能理论提出了人的智能是多元的,不同的人智能强项是有区别的,强调教育就是要尊重学生的智能特点,张扬学生的个性。其实尊重是教育的前提,只有享有尊重的孩子,才能享有良好的教育。

尊重孩子既是一份责任,也是一项艺术。陶行知基于对学生人格的尊重,提出“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 师生共生活、共甘苦的教育为最好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基于对孩子天性的尊重,创造了蓝天下的学校,让孩子亲密接触大自然、感受大自然,与孩子共同建造了“童话屋”“鸟医院”;斯宾塞基于对人性和人的心智发展规律的尊重,为小斯宾塞营造了快乐的学习环境,创造了独特的教育艺术。

只有懂得尊重的教育,才能创造出教育的精彩。熊川武教授的“自分教学”研究,正是建立在对孩子学习差异的尊重上;李政涛教授关于课堂教学的“学生立场观”和“生命自觉观”,就是对学习主体和生命的尊重。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等之所以成为名校,就是因为他们的教育是建立在对每个生命的尊重之上。

 

享受的教育是促进生命自觉的教育

 

人生不是规划出来的,而是创造出来的。孩子可以规划人生,因为那是他们的理想与追求;教育不能规划人生,因为那样会束缚孩子的发展。如果我们的教育是建立在对孩子未来人生的规划上,教育势必会走向功利化,生命的成长就会受到束缚。

教育的根本是促进生命的自觉。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对幸福的追求及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改造。马克思认为:“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近代思想大家梁漱溟先生提出“人心基本特征即在其具有自觉,而不是其他”。“任何成就莫非人心自觉之力。凡人类之所成就,从大小事功以至学术文化之全绩要可分别用‘真’‘善’‘美’三字括举之。然而试看此三者其有一非藉人心自觉之力以得成之者乎?无有也。”生命自觉是人的基本属性,助推自觉之力则在于教育。

李政涛教授提出了生命自觉的三个基本维度,即“明自我”“明他人”“明环境”,教育的作用就是要帮助孩子更好地做到“三明”。既要让孩子认识到“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又要让孩子明白“五分”是成就的标志,“三分”也许是了不起的成就。要懂得对生命的敬畏,对他人的尊重,要有责任感和仁爱之心。要能在复杂的环境中懂得取舍利用,区分善恶美丑,创造和谐美好生活。教育就是要营造适合孩子生命自觉的环境,选择适合孩子的教育。要张扬孩子的个性,让孩子感受成功和自豪,充满着对未来生活的信心;要张扬人性的善美,引导孩子做人做事;要张扬生命创造的潜能,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孩子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我们所选择的教育方式,开展的教育活动,开发的教学资源,都必须以生命自觉为出发点,以促进人的主动自觉发展。

 

上一篇:美丽的痛苦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