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
滚动新闻:

树木与树人

时间:2016-04-13作者:李忠新来源:《教育家》杂志2016年4月号

新春正当时,生机无限好。近来到学校调研,多了一些对校园美化特别是绿化的关注,鲜明提出要倾力打造高雅校园、生机校园、魅力校园,意在希望大家能将树木和树人结合起来,研究育人规律,探索教育真谛,培育教育家情怀。

在教育家眼里,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因为教育是蓬勃成长的事业。两千七百多年前,管子所说的“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这句古话包含了让人咀嚼不尽的教育真理。

树木与树人,以十年百年计,于历史长河之中,转瞬即逝,而于人生,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培育过程需要岁月的积淀,在生长中生成,在成长中成熟,在循序渐进的量变中实现质变。这期间,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可或缺,每一天的经历都会固化为生命的一部分。时间作不得假,它决定了“木”与“人”的品质。古语云“松生百年,因韧而久”,西方谚语说“三代成贵族”,都说明了只有厚积才能薄发的道理。

树木和树人,关键在于一个“树”字。怎样“树”?要遵循规律,讲究方法,关注差异,运用科学,这是一个充满智慧和辛劳的过程。唐人柳宗元写过一篇《种树郭橐驼传》,讲了如何树木的方法,虽以树喻政,却给育人者以丰富启发。所谓“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的管理之法揭示了张弛有度的教育奥妙。“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 ”的培根之法则让我们认识到宽松、公平、融洽、规范的教育环境对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性。农谚中所说“干榆湿柳水白杨,桃杏栽在山坡上”“山脚板栗河边柳,荒岗滩上植乌桕”,更是一语道破因材施教的教育真谛。遵循规律,探究方法,科学地“树”,才会有所建树,培养出有用有为之才。

树木与树人,塑造生命与未来,容不得失败,更不能复制,是世上最艰难也是最伟大的事业。一粒种子成长为参天大树,园丁浇水施肥,防治病害,全身心呵护,这是生命对生命的倾爱。一个婴孩成长为对社会、国家、民族有用的人才,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养心,付出全部真情,这是生命对生命的成就。

作为一名教育者,对于树木和树人会有更深刻的体会。正因为这个过程漫长,我们才要全身心投入,几十年如一日,历练沉下气来教学生的耐心、静下心来做学问的定力和“板凳需坐十年冷”的坚毅,缺少这种坚持,就不能称其为真正的教育者,也育不出真正的栋梁之材。因为这个过程充满智慧,我们才要用心求索,虚心借鉴,在教中学,在学中教,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做学习型教师,不断进步,这样的教育者才会永远年轻,永远受学生欢迎,永远走在时代前列。因为这个过程伟大,国家才将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人才更应该清醒认识自身的光荣使命,增强职业自信,铁肩担道义,甘做育花人。

教育家从事的事业,定然是高雅、生机、魅力的事业;教育家充盈的校园,也必定是高雅、生机、魅力的校园。

这就是我的“树木”与“树人”观。

(作者单位:山东省章丘市教育体育局)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版权所有:教育家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