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
滚动新闻:

青少年全面成长教育的“三三四”理念

时间:2016-04-13作者:杨昊坤来源:《教育家》杂志2016年4月号

决定青少年成长的“三个关键要素”

影响孩子成长与发展的因素很多,但是最具关键性、决定性的要素主要有三个:

一、学习兴趣和学习思维

当前,中国基础教育的学校教育主要是基于知识与能力的教育,尤以知识教育为主。在信息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是非常快的,所以,学校教育最核心的任务应当是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思维,而这恰是当前中国学校基础教育存在的最大问题。12年的学校教育,耗尽了学生的心力、脑力、体力,学生大脑变成储存知识的硬盘,孩子变成一群只注重学习,不注重健康,不注重快乐,不会做事的人。没有学习的兴趣,没有学习的思维,即使储存了再多的知识,有什么用呢?唯有学习兴趣和学习的思维,才是孩子一生最宝贵的能力。

二、人格与情商培育

所谓人格,就是人的德行、品行和做人的格局。所谓情商,就是让他人喜欢自己的能力。一个德行低、品行差、格局小的人,即使学习成绩再好,也难以成为一个成功之人;一个缺乏情商,没有理想追求、心理阴暗、心胸狭窄、缺乏爱心、不懂感恩、没有团队精神、没有协作意识之人,即使学习考试成绩再优秀,也注定不会成为让他人喜欢的人,更不会成为团队的领袖。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认为,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智商只起到20%的作用,剩下的80%取决于情商。许多孩子的学习问题不是智商低,而是缺乏情商培养。

但是,人格教育和情商培养是养成教育的重要内容,非学科教育所能完成,更不是我们学校的思想品德课所能实现的,其衡量标准,也不是考试成绩能替代的。在青少年人格与情商教育的研究、教育体系的构建方面,显然在我们国家尚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而在民间机构,则有一些非常有益的探索和实践。譬如江西金太阳教育集团所开创的教育社区,以“2+3”养成教育模式,注重青少年“六种人格”培育、“七个习惯”养成、“八项智能”挖掘,成为校外教育的重大创新。

三、行为与习惯养成

行为决定结果,习惯成就人生。但是,行为与习惯的养成,不是学科教育的范畴,不是靠课堂教学能够完成的,更不是靠说教可以实现的。有一项研究表明,小学毕业前要让孩子养成七个良好的习惯,包括规划时间的习惯、制定计划的习惯、收拾整理的习惯、系统阅读的习惯、承担家务的习惯、收集错题的习惯、关心他人的习惯。还有的专家提出要重点培养孩子的五大良好习惯。五大习惯也好,七大习惯也罢,只是内容的差异而已,没有本质的不同,但是都说明了行为和习惯的重要性。

行为教育和习惯养成有其自身的规律,它是一种行为影响教育、环境熏陶教育、持续矫正教育、身体力行教育。万事开头难,良好的行为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但是,任何一个好习惯的养成都不会是轻而易举的。不良习惯形成以后,要改变它是十分困难的。科学研究表明,一个好习惯的养成至少需要21天,而要形成稳定的习惯,则至少需要90天的坚持和重复。在青少年的成长教育中,行为与习惯的养成教育,是对青少年成长与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教育。

上一篇:树木与树人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