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
滚动新闻: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前提是“爱满天下”

时间:2016-06-12作者:凌宗伟来源:《教育家》杂志2016年6月号

许多大教育家经常提示教师职业的前提是爱学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但如何理解这条从教者的职业准则,应该有很大的学问。许多时候我们将“爱”的内涵窄化了,片面地将“爱”与“教育”画上了等号。

这句话最早出自夏丏尊先生翻译意大利儿童小说《爱的教育》时说过的一段话:“教育之间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我的理解是,夏先生在这里强调教育的前提是“情感”。教育是面对人的,人与人之间是有感情的,这感情就如池塘中的水一样。爱与被爱是融于一体的,不应是单方面的。鲁迅先生也说过,“教育是植根于爱的。”

美国学者琼·温克是怎样诠释教育之爱的?首先是教师对事业的爱,因为“如果我们不在乎,学生们为什么会在乎?”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总是埋怨我们的学生不求上进,不珍惜时光,我们总是想方设法地给他们励志,为他们树榜样,但许多时候我们却忘记了审视自己。我们求上进吗,我们爱学习吗?如果没有,凭什么让我们的学生求上进、爱学习呢?一个教师如果没有对学生的爱、没有自觉的学习热情、没有对自己所从事教学工作的激情那是不可能成为合格的教师的,更不可能有自己的教育学。

琼·温克建议“我们所有从事教育的人都应该将教与学的整个讨论放进一个更大的关爱架构中”,一个教师首先要有关爱之心,“爱胜过一切方法”。在琼·温克看来,时时事事都从“关爱之心”出发,其实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这要求教育者“必须非常耐心”,直到我们“有足够的勇气将她说出来”。用帕尔默的话来说就是一个教师只有“体验过快乐和痛苦的时日,而且其痛苦仅仅源自于其所爱”,才可能具备这样的勇气。

琼·温克主张“关爱与批判”应当是“一个新的动态教育学整体的两个部分”,强调“教育学中的关爱必须在批判立场的辩证中得到平衡”,“关爱之心可以在教室和社区中以无数的方式表现出来,但批判的关爱之心则促使我们沿着舍弃学习的批判路径前进”。如果我们真的“热爱学生、热爱学习、热爱教学生涯”,就应该以批判的眼光来审视我们日常的教育行为和我们营造的教育环境,而不是停止我们的反思与批评。我们需要学会认清习以为常的教育行为、教育环境中以爱的名义反教育的言论和行为、生态变异。

现实的情况中,我们有些老师许多时候明明是在危害孩子,比如孩子犯错了就被罚站,罚扫地,写检查,却都是振振有词地以“爱”的名义做出的。琼·温克给我们呈现了这样一个案例。“我的一年级老师是个恶魔(金姆用一支黑色软笔写道,而且在“恶魔”这个词下面画了条线)。”金姆这样描述他的老师,因为有一次在他们音乐课下课的时候有人关掉了教室的灯,当时老师声色俱厉地问了一句“灯是谁关的?”这一问吓坏了所有的孩子,谁也不敢做声。老师不肯罢休,冲着学生吼道,“除非关灯的人自己承认,否则今天谁也不准离开教室。”放学铃响了,没人出来承认,大家就这样在教室里耗了许久。金姆站起来说:“灯是我关的。”其他同学回家了,只有金姆和老师单独留在教室里。面对老师冷冰冰的训斥,金姆哭了:“灯不是我关的。我那么说只是想回家。”于是老师骂他是个骗子。金姆回忆说,我永远都不会忘记那一天。

当我读到这个案例的时候,很快想到我初为人师的时候,这样的场景有过,甚至还有比这恶劣的。但那个时候,没有觉得这样做是在伤害孩子,因为我觉得,对学生要求严厉,就是对他的爱。今天回想起来,在我的教育生涯中,也有留给孩子恐惧“这一天”的记忆。

上一篇:长城下的游戏课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版权所有:教育家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