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
滚动新闻:

引领“自闭”儿童走出孤独的世界

时间:2016-06-12作者:吴爽来源:《教育家》杂志2016年6月号

家庭教育在自闭症儿童的教育过程中,作用究竟有多大呢?广州市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主任医师邹小兵说,“自闭症训练,首先要接受训练的其实是家长,因为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保护者和老师。”邹小兵认为,如果家长每天一对一、面对面地训练孩子四到六个小时或者以上,坚持半年便可初见成效。而这个强度,在绝大多数机构里是达不到的。

 

请社会给予“自闭”儿童更多理解尊重

 

在随机采访中,很多受访者对自闭症患者的印象中都有一个共同点——“不爱说话,不爱笑。”然而,这还只是表面现象。北京市孤独症儿童康复协会理事李华,她在“星星点灯,与爱同行”关爱自闭症儿童大型公益活动现场介绍道,“自闭症是一种主要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交互作用所致的神经系统发育障碍,自闭症是先天性的。”她举例:“有朋友常会说,我小时候也是自闭症,后来长大就治好了。而这本来就很可笑,这是对自闭症的误解,通过医学、药物等而‘治愈’的自闭症患者可以说没有,只能通过干预训练有所改善。”

2016年4月,《中国自闭症教育康复行业发展状况报告》在京发布。数据显示,中国0—14岁的自闭症儿童预计超过200万,每68名儿童中就有一名儿童患自闭症,自闭症儿童教育中的问题不断凸显,将在很长一个时期内困扰很多家长和教师。

走访中,不少从事自闭症儿童教育的专业教师及家长呼吁:政府、社会、家庭、学校各方面都应该做出努力,促进自闭症儿童教育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政府应加大对自闭症儿童教育的关注和投入,建设一些公立的自闭症诊断和教育机构,同时规范私立自闭症教育机构,制定相关的行业标准,加强对其的监管和引导,并在政策上给予支持,保证自闭症儿童可以在正规的场所接受切实有效的教育。

2016年《中国自闭症教育康复行业发展状况报告》中提到,看待自闭症儿童,首先要了解他们是和其他孩子一样的孩子,其次才是他们是有特殊需求的孩子。因此,对这些孩子的教育理念与普通孩子是相通的——重在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兴趣。北京大红创想艺术中心的创始人大红,从事美术教育十几年,她从2015年开始教自闭症儿童学画,她说:“这些自闭症的孩子的绘画作品,不受技术手法、绘画技巧的约束,不受环境的限制,沉浸其中,专注力很强,作品反而更加本真,比如有一位自闭症男孩画的红色的大象。如果让他们去临摹作品,就会很刻板,丧失了原创力。自闭症儿童不是我们所想象中那样需要可怜、怜惜的。”。

自闭症儿童的教育,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学校要给予自闭症儿童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家长要尊重自闭症孩子与普通儿童间的差异;社会也要给予自闭症儿童应有的尊重和理解。学会尊重,是一件易事,也是难事。容易的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能力做到,然而它同时又难得以至于需要每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用一生去修炼。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版权所有:教育家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