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
滚动新闻:

为孩子撑起快乐的人生

时间:2016-06-13作者:郝朝阳来源:《教育家》杂志2016年6月号

建设多彩的校园文化 我校主张校园文化建设要在“校园是没有天花板的舞台”的总的理念指导下,抓住核心,突出内涵,按照“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原则,精心策划。首先,做好规划,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校园文化应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需总体把握、规划。明确专人负责,认真调研,广泛征求意见,挖掘学校和本地区资源,做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时代发掘创新的辩证统一,做到立意高远,确保校园文化建设主体的前瞻性和时代性。要积极丰富和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其次,要充分发挥师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是校园的聚焦点,教师是校园文化的晶核,应重点保护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积极引导,提升质量;努力发挥教师的作用,特别是发挥青年教师生力军的作用,不断加强培训,转变教师观念,提高教师参与的积极性,鼓励他们献言建策。培育一批“文化校长”,为建设一所好学校提供指引。最后要注重细节,突出品牌,增强文化育人功能。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在“细”字上下功夫,在“精”字上出成效,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关爱教育和感恩教育”做起,因地制宜,建设“文化墙”“图书角”“成语苑”等,让学校的每一个小场所都承载起育人功能;引导学生注意每一个“小行为”,使他们心中升腾起对真善美的渴望,从而内化为高尚的道德信念,达到教育的目的。

构建多元的课程体系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载体。学校只有构建起“规范化的国家课程、特色化的地方课程、个性化的校本课程‘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将课内与课外、统一目标与特色目标、共性与个性发展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保证课堂的高效,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在校本课程多元化开发中,我们主要注意以下三点:基于学校自身的发展历史和社会需求,确立自己独特的培养目标,使培养的学生具有与众不同的特质,这种独特目标的实现离不开特色化的学校课程;基于学校的办学理念的校本课程开发,以年级为序,以多学科为线,形成以促进学生全面个性发展为根本目标的校本课程内容;基于学校办学理念的诠释与重建,建设具有价值和不可复制性的学校课程,提升学校课程建设的水平。

打造有效的课堂教学 课堂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形式,课堂教学是否有效是学校办学质量的集中体现,是课改成败的关键所在。我们认为,学校在打造有效的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明确有效课堂的特点是实施有效课堂的前提。教为主导,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是师生围绕清晰的目标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学为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以学定教,教师在课堂的每个决策环节上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

二、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基础。要“目中有人”,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充分尊重学生作为一个社会人所应有的权利、尊严、思维方式和自身发展方向;要关注学生差异,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能力等方面的特征及其差异性;要激发学生活力,充分运用教师自身教学艺术的魅力,创造出常教常新的课堂教学情境。

三、优化课堂的教学结构是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核心。要活用教学方法,积极开展互动,重视提问讨论。

小学是人生的奠基阶段,除了学业,还要关注其情感、道德、人格、心理、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丰富多彩的学校活动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学校应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多种项目和方式,综合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性、自主性、创造性、趣味性为主要特征的各种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扩大视野、增长知识、动手动脑、培养能力、发展个性特长、增进身心健康,使其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载体,与学科课程在各自不同领域为提高学生的素质发挥不同的作用,它更侧重于学生的参与意识,实践意识、竞争意识和观察、思考、动手、创造等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弥补传统的学科课程的不足。

“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我校实行的多彩教育紧扣这一教育本质,为实现孩子的“多彩童年”提供了最坚实的保障。一生之计在少年。英国诗人威·柯珀说过,“青少年是人生发展的最重要时期”。站在人生的起点,孩子们沐浴在七彩阳光下,尽享多彩童年给他们带来的丰富体验。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他们童年时种下的这颗种子定会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为他们撑起不一样的多彩人生。

(作者单位:北京市朝阳区第二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张一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版权所有:教育家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