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
滚动新闻:

我的教育观:三风一体   三轮齐转

时间:2016-06-13作者:方华来源:《教育家》杂志2016年6月号

其次,从教育实施的路径来说,让与教育相关的方方面面的元素同心同向同步,才能达到教育的真实有效。社会(社区)、家庭和学校是孩子接受教育的主体,三者缺一不可,同时又相互支撑和相互影响。当前孩子择校择班择师就体现家长重视教育的连贯性。假如孩子能像家长择校择班择师一样去选择社区(自然环境、社区公共服务、社区人文关系)、家庭和学校(择班、择师),试问有多少社区、家庭和学校(班级与老师)会被孩子选上,又有多少孩子会被孩子“淘汰”!?站在孩子成长需要(这种需要是应该考虑孩子自身的情感、情绪、情趣的)层面看教育,就应该把校风、家风、民风“三风”联系在一起,整合学校、家庭和社会(社区)教育,使之真正做到同心同向同力同步,不让任何一方成为孩子教育的短板或缺板。如果我们只是从学校教育这一个方面去努力,教育效果是微小的,就会出现所谓的“5十2=0”或“5十2<7”的困境。只有整合和统筹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教育理念、教育资源、教育功能和教育方法,让社会、家庭、学校教育着力于一点、用力于一向、发力于一时,才能让社会、家庭和学校三个教育主体真正影响孩子、启迪孩子、服务孩子、帮助孩子,孩子也才能真正接受良好的教育。

最后,从教育现状来说,我们当前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出现了严重的不平衡——教育重视程度不平衡、教育观念不平衡、教育方式方法不平衡、教育能力不平衡、教育效果不平衡。当前的家庭教育“百花争艳”“参差不齐”,社会教育“听之任之”“有心无力”,学校教育“孤芳自赏”“强颜欢笑”,且三者各行其道、相互指责、互不联通。面对如此尴尬的教育现状,只有拆开三者间封闭自守的篱笆,打通观念、信息、策略、路径和行动的通道,使之一体化,方能让教育效果最大化,方能让孩子获得良好的教育。谁来拆开三者间之“篱笆”?学校,只有学校主动跨出“篱笆”,主动伸出手打开与家庭、社区(社会)之间的“篱笆”,才能让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育人模式落到实处。因为学校是当前政府专门实施教育的主体,学校有专门专业人员,有用于教育的专用时间,有相对专业的教育设施、场所、平台和专业技能。学校从自身建设——文化建设、队伍建设、课程建设和环境建设开始,形成健康、积极、向上的教育氛围(良好的校风),从而走出校门、走入家庭、走进社区,让家庭的教育风气、教育观念、教育方法以及民风(尊师重教、崇文崇礼、爱家爱国、遵纪守法)得以优化和改进;以学校自身变化和态度主动带动、引领、团结家庭和社区(社会),以“合伙人”的身份和心态去改善他们的教育状态,从而形成社会、家庭和学校三位一体教育的良好氛围。

“ 以良好的校风影响家风、改变民风”是我纯朴而坚守的教育愿景,这个教育愿景源于我对教育的理解、追求和思考,也源于我的教育践行、教育策略和教育路径,更是坚持“教育是给孩子更多可能”的情怀。我相信教育的信仰、价值和功能。我相信,所以我坚守。

(作者单位:江西省弋阳县教育体育局)

责任编辑 张志胜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版权所有:教育家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