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
滚动新闻:

文化铸支柱,引领学校“撑竿跳”

时间:2016-07-13作者:刘鑫来源:《教育家》杂志2016年7月号

学校在课堂教学、常规管理、文体活动等方面,让各学区展开竞争的同时,又在集体备课、教学研讨、课题研究等方面,进行“共荣式”管理,从另一个角度促使教师成为教学研究中的合作伙伴。这种纵横交错的级部管理模式,既淡化了行政干部与教师的等级关系,又实现了教师的自主管理,为多元化、多层次地评价教师搭建了平台,形成了学校特有的竞争合作、科学自主的管理文化。此外,还通过“教代会”“恳谈日”等多种有效形式,倾听教职工意见,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成员的潜力和创造力,共同打造和谐的学校文化,建立了一套完整、科学、操作性较强的制度,提高了学校的规范化建设水平,为学校短时间内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记者:作为一种“亚文化”,校园文化具有润物细无声的特点,它往往以“教育场”的方式陶冶情操,规范行为,和谐融洽、团结合作的人际关系应该是激发全校师生认同感和使命感的首要前提,在这一方面,学校是如何做的?

蒋战修:和谐融洽、团结合作的人际文化是一个单位能够顺利发展的基础。三架中学确立了“和谐师生关系、师干关系、师师关系、师长关系、生生关系”五项目标。学校实施“微笑工程”“送温暖工程”,进行孝德教育,实行人性化管理,遵循“制度规范,奠定发展之基;情感管理,营造和谐之风”的管理原则,以制度为基础,以爱为核心,以合作为纽带,以理解为沟通桥梁,用情感去凝聚人、关爱人、发展人,给予师生无微不至的关怀,使全校师生同心同德,和衷和谐蔚然成风。此外,学校通过定期召开社区教育委员会和家长委员会,邀请大家走进课堂听课、建立家校联系卡,提高家长对学校的满意度,极大地融洽学校与家长、社会的关系。

 

精准破题,课堂教学功能强

 

记者:作为传播校园文化的“有形载体”,课堂教学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学校如何构建课程文化,从而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功能?

蒋战修:我校将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锁定在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上,立足于让课程资源从课内走向课外生活,以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发展,构造起多元开放、特色显著的课程文化。学校充分发挥教师、学生本身的优势资源,开展“体育节”“科技艺术节”和“万花筒”式的课外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挥潜能、展现特长、张扬个性。本着“立足学校实际、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原则,学校把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有机结合在一起,着手研发了各科校本教材,打破课内与课外、课本与生活的壁垒,满足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为教育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成为彰显学校特色的教育名片。

作为实施课堂教学的主力军,学校高度重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作用,树立了民主合作、和谐发展的教师文化,建立起科学、和谐的教科研管理机制。通过创设宽松的环境,赋予教师在学习、实践、研究等方面以充分的自主权。学校周四定时开展集体备课、说课活动,每周五开展教学开放日和学科沙龙活动,每月开展一次课题组交流活动。这些活动都是以研讨为平台,智慧共享、互相启发、共同研究、共同提高。着眼于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共同发展,学校积极倡导教科研一体化,注重教研活动与课改实践相结合,教科研与教学常规相结合。一系列的校本教研活动,营造了严谨、务实、民主、宽松的教研氛围,形成了民主合作的教师文化,激发了广大教师互相学习、合作研究的积极性,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从而更好地发挥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核心引领作用。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版权所有:教育家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