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
滚动新闻:

后均衡时代要提升区域教育品质的后劲

时间:2016-09-13作者:本刊记者 王玲玲来源:《教育家》杂志2016年9月号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鼓励学校积极拓展校外资源,与校外科技公司合作,让学生走进科技创新现场,既动脑又动手。我们邀请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的教授指导高中学生开展航模设计,邀请“雪龙号”科考队校友来校讲学,邀请科技公司技术专家为学生答疑解惑,把学生的好点子孵化成产品,帮助学生申报国家发明专利。

应该说,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建设方面,前期我们已经下了大量的工夫,搭建起了框架。但是,我们说,如果把课程体系看成是一桌饭菜的话,校本课程、地方课程是特色菜,国家课程则是一桌里面最基本、最富有营养的主食。所以,如何将国家课程校本化这个主食打造得让学生吃起来更加有滋有味,是我们当前课程改革的重要突破点。

记者:姜堰打算从哪些方面着手进行国家课程的校本化探索?

武晓明:目前,全区的国家课程校本化主要围绕四个方面展开:

一是顶层推动。为了进一步解放教师思想,放开其课程实施的手脚,实现教师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私人定制”,区里专门下发了《关于“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创新班申报的通知》,并于今年初启动了“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创新班”申报工作,确立了70个区级“创新班”,鼓励一部分老师先行先试。

二是过程指导。探索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实施,同学校的实际、学生的实际、教师个人的实际紧密相关,鲜有现成的模式可循,在这个过程中“创新班”的老师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困惑。针对这些困惑,我们组织教师发展中心教研部、教科部等部门的专家深入学校,走进课堂,同老师一道观察学生、分析学生,找出解决困惑的方法。

三是灵活评价。推进课程整合研究,呼唤更加科学合理的多元评价方式。作为县区教育行政部门,我们暂时还无法去触碰由国家、省、市主导的高考、中考模式,但我们完全有能力也有必要对高考、中考之外的评价进行优化。围绕新的评价理念,根据学段特点、学科实际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我们推出了“快乐游考”“试水免考”等全新评价路径。为了保证“创新班”的课程实施不受干扰,我们还为其在试验周期内开设了免试“绿色通道”,打消老师的顾虑。

四是成果辐射。多途径加大对创新班的宣传、推介力度,为这些先行先试的教师提供展示的平台。一方面,教师发展中心教研部定期组织“创新班”的公开亮相活动,包括课堂教学展示、创新成果的展示等;另一方面,教育局利用门户网站、教育微信、微博,对“创新班”及实施老师进行推介。同时,姜堰电视台、《姜堰日报·教育周刊》等媒体开辟出专门的栏目和版面对“创新班”的相关举措进行专题报道,在全区范围内营造出浓浓的创新氛围。

互联网+教育 重塑教育思维

记者:姜堰的教育信息化建设起步早、投入大、应用好、水平高。面对如今的“互联网+教育”浪潮,姜堰如何借力互联网提升区域教育品质?

武晓明:在硬件设施紧跟时代的基础上,我们现在考虑更多的是如何通过互联网带来的思维上的转变,引领课程、课堂、学习方式等的转变。

无线网时代,大多数的学生身上都深深地留下了“互联网+”的印记。鉴于时代的变化和学生的变化,在课程体系上,一大批有思想、熟练掌握信息技术的教师,借助互联网技术和资源优势,打通了课程壁垒,开展跨课程研究。姜堰先后两次举办了课程整合成果推介会,共推出了100多个区级课程整合精品课程。同时,我们在全区推行“智慧课堂”模式,选取了实验初中、姜堰四中、里华小学等学校进行试点。通过对“电子书包”的运用,实时进行教学评价、学习数据统计,在网络终端中形成针对每位学生的个人学习数据库,最大化实现教学目标。

我们还同新教育实验合作打造了免费的家校互动平台“手心网”。它使教室不再是一个单一的狭窄空间,而是向家庭、社区打开,家长在手机上就能实时了解孩子在校、在课堂的表现。并能实时记录、存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数据,形成电子的成长档案。在上海真爱梦想基金会的帮助下,我们还在全区建成了六个集电脑、图书、多媒体设备为一体,且便于互动式课程开展的“梦想中心”。在充满现代感和活跃气氛的环境中,孩子们不仅能够开阔视野,更可以激发对知识的好奇与渴望,享受学习的乐趣。

此外,我们还依托“泰微课”平台,组织教师制作上传优秀微视频一万多个,带领家长学生登录“泰微课”,做到哪里不会点哪里,让学习的空间进一步地拓宽,课堂的反转成为新的常态。在教师的培训上,我们同样用好互联网平台,全员投入“泰州师说”的学习。尽管是全员投入,但是培训是在电脑上完成的,无论是视频学习还是作业的完成,教师只需要有电脑就能完成,形式灵活了,时间宽裕了,效果也更好了。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版权所有:教育家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