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
滚动新闻:

刘彭芝教育思想大家谈

时间:2016-11-15作者:李鲁山来源:教育家杂志

好的教育能激活师生的生命力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谈松华:在传统教育中,学校是人的标准化“生产工厂”。教师是生产者,学生则是“产品”。学校的活动是一个不断生产和加工的过程。现代教育观则把学校作为具有生命活力的学习共同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他们的指导者和组织者。刘校长是现代教育观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她说,学校管理不同于企业管理,我们的老师是人,学生也是人,我们的产品也是人,这就对我们管理中的“人本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学校管理以人为本的一个主要体现就是注重细节、注重过程,如果我们只看重结果,忽略过程中的一些细节问题,就可能极大挫伤教工的工作积极性,因为学生不同于物质产品,其学习基础、个性爱好、智能结构、家庭背景等各不相同,在这样一个前提下,我们不可能要求教师“加工”出整齐划一的“标准”产品。学校管理创新之一就在于融合刚性制度和柔性情感,融合外在的制度约束和内在的自我约束。

刘校长丰富的办学思想中,最核心的东西是尊重个性,挖掘潜力,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祖国的腾飞,一切为了人类进步的精神,它是贯穿整个人大附中的办学过程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力量,引领着学校活动的各个领域,为学生个性的尽可能充分发展创设环境,构筑平台,营造氛围,使学校真正成为释放和发展学生创造“潜能”的“乐园”。

人大附中党委书记、副校长周建华:刘彭芝校长一再强调,办人民满意教育,着眼点是学生,而着力点是教师。教师是学校教育创新的主体,校长的教育理念,学校的办学目标都要通过教师的教育行为落实到每一个课堂,每一个学生身上,“职业、敬业、乐业”是教师成才的“ 三部曲”。

让教师实现人生的价值,教师能翻多大跟头,学校就给他们搭建多大的舞台,要让每一个员工都能够工作得有尊严、有自由、有成就。要善于发现教师的闪光点,了解他们适合干什么,能干好什么,并将他们放在最适合的岗位上,就能够激发他们内心深处建功立业的激情。

要为教师提供机会,创造教师成才的条件,尽可能为教师进修提供方便,让教师有时间读书,鼓励他们继续深造,不能眼光短浅,校长在这方面如果不大气,学校就难出名师;培养名师还需要世界的眼光,井底之蛙成不了一流名师,要创造机会,让教师走出校门,走出国门,开阔眼界,才有可能达到世界一流的教育水平,才能培养出一流的学生。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版权所有:教育家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