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
滚动新闻:

本刊专访上海市教委副主任贾炜

时间:2016-11-16作者:李鲁山来源:教育家杂志

上海作为“一市两校”全国教育综合改革和高考综合改革的试点城市,承担了教育改革探索者的重要角色。近年来,上海在基础教育领域取得的成就蜚声海外。欧美发达国家多次派遣高级官员、教育团队前往上海探访,了解上海基础教育优质均衡的秘密。那么,上海的基础教育做了哪些有益探索,本刊记者就此专访了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贾炜。

 

本刊专访上海市教委副主任贾炜

 

解码一:“等第制”评价如何“ 落地”?

 

上海在小学低年级推广用ABCD代替百分制评价的“ 等第制”改革后,小学低年级学生的睡眠时间、学习兴趣、学习轻松程度、上学愉悦度等方面均有明显好转。

记者:新学期,上海市小学全面推行“等第制”评价,效果如何?怎么优化,使得这一改革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如何确保教师在进行“等第制”评价时做到客观公正?

贾炜:为使小学教育更加符合教育规律、更加符合人才成长规律,有效缓解家长盲目“早学抢学”、教师追赶教学进度和拔高教学要求的状况,促进小学生健康快乐成长,上海市从2014年开始,在小学低年级扎实推进“等第制”评价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一是学生学习状态有了大幅改善。小学低年级学生的睡眠时间、学校适应、学习兴趣、学习轻松程度、上学愉悦度等方面均有明显好转。如,2016年睡眠9小时以上的学生占86%,比2015年提高37个百分点。二是家长、教师高度认可“等第制”评价工作。76.41%的家长表示教师能对孩子的各个能力维度现状进行分项评价,让家长对孩子的学习发展水平更加一目了然。相对于以往的百分制评价,81.6%的小学一二年级教师认为“等第制”评价有更多优点,主要表现在对学生的激励、对教与学的改进等方面。三是教师队伍评价能力得到家长高度认可。91%的家长表示教师已经用“等第制”评价取代传统百分制,76%的家长表示教师能对孩子的能力维度进行分项评价,88%的家长表示教师会关注孩子的学习兴趣,90%的家长表示教师会重视孩子的学习习惯,95.99%的家长表示孩子受到过教师不同程度的鼓励和表扬。

在总结小学低年级“等第制”评价改革经验基础上,自今年秋季起,上海小学“等第制”评价工作向小学中高年级延伸。为确保“等第制”评价顺利实施,上海市教委要求学校教师在推进实施“ 等第制”评价过程中,坚持四项基本要求:一是从“评分”转向“育人”,根据不同学科特点从“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学业成果”三个维度进行分项等第评价,有效呵护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和学习动力。二是从“一个分数”转向“分项评价”。上海小学“等第制”评价不设总分,也不设总等第,而是分模块、分维度赋予等第,采取分项等第和评语相结合的方法全面评价学生的进步和成长。三是从“ 基于常模”转向“ 基本标准”。只要达到课程标准,每一个孩子都可能得到A,每个孩子都会发现自己的优秀。四是从“ 筛选”到“激励、诊断和改进”。采取分项等第和评语相结合的方式,明确、有针对性地反馈评价结果,更加强调孩子的个性特长与成长变化,激励学生的学习,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学习策略、思维方式、学习兴趣和习惯上的长处与不足,通过改进课堂教学、个别辅导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课堂教学和精准指导中真正体验到自己成功与进步的足迹。

为了确保教师在进行“等第制”评价时能做到客观公正,我们专门编印了包含各种典型案例的评价指南,并发放到区县和学校,指引教师实践探索。同时,市、区两级教研部门开展了多层面、多途径的传导式培训,帮助教师进一步正确认识“等第制”评价。我们还整合各方资源继续开展研究,鼓励与支持学校和教师积极探索,设计具有校本特色的评价工具,形成多元的“等第制”评价实践模式,不断复制和推广有效的做法和经验,努力实现基于课程标准“不一样的评价方式,一样的科学有效”。

解码二:上海中小学数学教育为何成绩突出?

 

上海的数学课堂,不仅继承了中国传统特色的概念性变式教学,更在此基础上提炼出过程性变式并广泛运用于课堂教学。

 

本刊专访上海市教委副主任贾炜

新基础教育生态区建设的老师在授课,学生发言踊跃

 

记者:上海数学教育成果备受关注,英国等发达国家也组团来沪参观学习。今年8月,全国“上海中小学数学教育改革经验”交流会在上海举办。在数学教育改革方面,上海有哪些可供借鉴的经验呢?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版权所有:教育家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