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
滚动新闻:

以融合促创新,探索科技创新教育新模式

时间:2017-11-03作者:来源:教育家杂志

举世瞩目的十九大于2017年10月18日召开,习近平总书记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党作报告,在“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部分,首先谈到的就是“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他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就在十九大召开的前一周,深圳市龙华区龙华街道中心小学、深圳市龙华区龙华街道松和小学等龙华区全区29所公办小学,380余个班级,共近两万名一二年级小学生,迎来了新课标下的第一节科学课。这是龙华教育贯彻落实国务院《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16—2020年)》和《深圳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提升中小学生综合素养的指导意见》精神,实施《深圳市科技创新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切实强化科技教育特色,全面提升龙华小学生科技素养和创新素养,打造教育“深圳质量”,为深圳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提供重要支持和不竭动力的重要举措,也是龙华教育献礼十九大交出的一份亮丽答卷。

科技创新教育是适应新形势的必然选择

龙华区是深圳地理中心和城市发展中轴。作为深圳市最年轻的功能区,龙华提出了以创新驱动为主引擎,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高起点打造“深圳北中心”的发展思路。面对龙华新的发展蓝图与需求,我们一直在思考,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蓄势待发,世界各国竞相聚焦教育竞争力,我国步入经济发展新常态,发展动力从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发展的大背景下,现行的教育怎样能够在社会和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作用?教育怎样成为提升劳动者素质、优化劳动力结构、厚植创新驱动的根基?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尤其是创新型人才的竞争。党和国家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教育改革,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历史任务,要完成这一历史任务,必须不断推进教育创新,不断地培养大批合格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不断造就大批具有丰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经过不断的研讨,我们意识到,龙华教育必须要主动认清形势,找准在城市发展大局中的使命和定位,以先进理念为引领,大力推进教育创新,贯彻科教兴国战略,抓好科技这个关键,夯实教育这一基础,使之与时代发展的要求相适应,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提升质量为核心,才能坚持做“有使命感的领跑者”,在深圳“领跑”之路上先行一步。在这样的定位下,龙华将着力点放在科技创新教育的思路开始逐渐清晰了起来。

找准突破口推进新机制是落地实施的关键点

确立了科技创新教育的重要地位,那么如何能快速有效的能将科技创新教育落地实施,突破口是什么,如何通过多元化的科教活动推动学校师生创新发展,如何在核心素养体系指导下培养全面发展的未来人才?只有这些问题理清了,工作才能真正有效实施。

为此我们先后调动各方面的资源组织了多次多层面的研讨。我们研究发现,美国、德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都十分重视中小学生的科学教育,并确立了科学课程优先的地位。从整体上说,我国的科学教育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但我国政府已对其越来越重视了。2017年教育部出台《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要求今年九月全国各小学一、二年级要排入科学课程,正是看到了小学科学课程对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发挥的重要作用。从国际视野还是龙华发展的现实内在需求,都让我们感觉到,科学课程将是推进龙华科技创新教育的突破口。

我们知道,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而我们开展小学科学课确实面临着课程体系不完善、科学师资缺乏、教具不完备等障碍。我们关注到,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已在我国一些地区试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各地可从实际出发,开展公办学校联合办学、委托管理等试验,探索多种形式,提高办学水平,鼓励公平竞争,引导社会资源以多种方式进入教育领域。《深圳市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方案(2015—2020年)》也明确提出,构建面向社会购买优质课程机制和奖励机制。设立社会课程评价认定专家委员会,对社会课程进入课堂进行认定,建立课程库,发布课程目录,统一购买。对购买需求大、质量高的社会课程给予配套的经费补贴。可见,政府在教育领域向民间组织购买服务,包括不限于培训、课程或其他相关有助于学校提升教学质量的产品等,已经获得政策认可并逐渐成为趋势。

龙华区委区政府一向具有深圳教育改革先锋的精神,推进科学课程得到了区委区政府的支持及正确指导后,在"政府引导、学校主导、社会支持",多元化办学、多元选择的科技创新教育工作机制下,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成了一个有利的选项,自此龙华区以打造"特色科技教育"的科学课程计划开始付诸实施,并走出了“深圳速度”。

2017年9月3日,深圳市龙华区教育局针对小学科学课程实验项目招标在网上进行公示,我们对此次招标非常重视,严格选择信誉良好、课程符合《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社会组织进行合作,并秉持着公正公开的态度,合法合规的流程,进行了课程购买。希望利用优质的第三方教育教学资源,补足科学教师不足、课程建设匮乏和教学设备短缺等方面的短板。9月下旬,与第三方资源北京昊科启智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的借鉴国际先进的科技教育理念和课程建设方式、具有鲜明龙华特色的科学区本教材完成。9月30日,龙华区小学一、二年级科学区本课程试点推进展示活动在玉龙学校顺利举行。教育局会同区教科院的多名领导及骨干参加了活动,现场召开了课程实施工作协调会议,观摩了展示课,并对科学教师进行了岗前培训。国庆节前,教育局召集教科院、龙华区29个学校的校长及相关教学人员召开了“龙华区公办学校小学一、二年级科学课程实施工作会议”,商讨如何在“新课标”下,顺利开展龙华区公办小学一、二年级科学区本课程,以提升龙华区小学生科技、创新素养,打造龙华区"特色科技教育"。10月9日,全区29个公立学校的小学生们就欢呼雀跃地迎来了龙华区科学区本课程的第一课。

以“融合+创新”模式实现教育改革新局面

科学课程不仅受到了学生的热烈欢迎,也给龙华教育系统带来了一股清风。科学课以探究为中心,强调体验、探究、实践,课程内容涉及知识面广泛,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传统课程有着极大的区别。培养创新能力、创新素养最关键的是要有创新的兴趣,学生有了这样的热情,就会有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主动意识。这种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模式需要潜移默化地通过活动、体验,自己感悟得来。从目前学生及学校的反馈来看,科学课程为学生创新素养的培养提供了最佳的方式,选择科学课程作为科技创新教育的突破口是正确的。

改革是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2017年1月,国务院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了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主题,以教育的结构性改革作为主线的要求,而推进教育的结构性改革,一方面要发力教育供给侧改革,加大投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另一方面要科学配置资源,扩大优质资源受益面。

总结我们推进科学课程的过程,以下两点是核心,一是我们构建了“购买课程——融合创新”的路径,解决了教育供给侧的问题。二是在实施过程中抓住两个关键点:教师培训和校本课程的开发,解决长效发展的问题。

科学教师是实现科学教育知识转化最为关键的催化剂,其教学技能、专业素养对科学课程的开展和成效会产生巨大影响。当我们先以购买课程的方式将社会优质资源引入进行“输血”后,最重要的是创造一个将引入的优质资源与我们自己的能力融合起来的学习和发展的系统,培养出龙华优秀的科学教师,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自然过渡,建立起适合龙华科技教育形势和思路的区本教材开发体系,才真正达到“造血”的功能。

为此,我们已开展了多轮的教师培训,让外聘教师和本校教师进行深度"融合",要落实课堂常规,要结合各学校工作实际,努力将科学课做到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相结合。同时将区本课程的开发作为融合创新的主要成果,因为区本课程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学校特色形成的真正载体,其中学生的个性发展是区本课程开发的终极目标。因为传统的课程强调学科知识,忽略了学生的真实体验。区本课程的开发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学习经验,课程实施中强调学生发展的主体性、主动性。课程开发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完善的过程。课程内容和结构都在师生互动中完成。尊重学生的兴趣与经验,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为学生的个性发展留下了一个空间。

教育创新包括考试评价制度的创新、教育观念的创新、教育内容的创新、教育方法和手段的创新、教师素质和要求的创新及教育教学管理体制的创新。下一步我们计划进一步开展推进科学教育、提升科学实践、评测评价等相关的理论、模式课题研究,尝试建立科学教学实践基地,进一步拓展学生科学实践平台,倡导九年一贯学校要探索小学和初中科技创新类课程的衔接,鼓励试点学校在区本化课程实施的基础上,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打造特色校本课程,实现从点到面的提升,扩大优质资源受益面,让更多学生共享教育改革发展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 “十三五”时期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科学素质决定公民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是实现美好生活的前提,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基础,是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龙华教育将以更为进取的精神不断探索不断总结经验,努力走出一条科技教育的新路径,为深圳注入发展新动能,助力创新型国家建设。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版权所有:教育家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