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
滚动新闻:

共话科教融合,致力培养创新人才

时间:2017-11-27作者:王玲玲 陈静来源:教育家杂志

新科技革命将触发基础教育领域怎样的变革与创新?中国科学院高端科研资源成果如何进入中小学,助力创新型人才培养?生活中蕴藏了哪些不易察觉的科学之美……11月25日,以“科教融合:贯通科技创新人才成长通道”为主题的“紫金山论坛”在江苏省中国科学院研究所南京中山植物园召开。本次论坛由中国科学院科学教育联盟主办,北京市海淀区中科科学文化传播发展中心承办,同时得到了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行政管理局、北京中科科教发展基金会以及中国科学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的大力支持。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行政管理局、南京市教育局、南京市科协等单位领导及各省级市级科技示范校校长约200余人参加了此次论坛。

共话科教融合,致力培养创新人才

 

统整资源,进一步创新协同育人模式

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科技服务与成果转化处副处长阮孜伟在开幕式的致辞中首先对南京分院做了整体介绍,他指出南京分院一直与南京市中小学校紧密合作,把科学院的高端科研资源科普化成果源源不断输送到学校当中,这期间也取得了很多好成绩。阮处长表示,今后在科教联盟的平台上,分院将进一步整合资源,欢迎更多的学校来到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交流。

中国科学院行政管理局科学传播处处长陆建伟在致辞中介绍了中国科学院近年来的科研成果,并总结了中国科学院在教育方面的贡献。陆处长指出,中国科学院大学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始终贯彻“科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培养模式,探索适合未来中国发展需要的青少年培养道路,接下来中国科学院科学教育联盟计划把通过“高端资源科普化”计划所实现的成果,进一步与基础教育结合,让更多的孩子们早享受、多享受、享受好中科院“科教融合”的成果,帮助他们早日成材。

在上午的活动中,国际亚欧科学院院士,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郭传杰发表了题为《新技术革命与基础教育创新》的演讲。郭传杰指出,促进基础教育创新旨在变革教育理念,学校要将“培养有知识的人”的教育理念升级为“培育有创新能力的人”,努力培养学生批判性、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他强调,教育既要前瞻未来,又要回归原点,同时要提防科技发展之于教育的双刃性。

共话科教融合,致力培养创新人才

郭传杰

 

中国科学院大学副校长杨国强在主题报告中从三个方面对中国科学院大学进行了介绍。杨国强表示,中国科学院大学将进一步深化科教融合,强化优势补齐短板,把中国科学院大学建设为世界一流大学。杨国强呼吁更多的学校把优秀的学生,把立志成为科学家的学生送到中国科学院大学来,为国家培养未来的科技人才。

共话科教融合,致力培养创新人才

杨国强

 

中国科学院科学教育联盟秘书处办公室主任、中国科学院行政管理局科学文化传播处处长、北京中科科教发展基金会常务副秘书长陆建伟在《用好中科院资源 共享科教融合大计》的主题演讲中明确提出:要通过推动高端科研资源科普化成果与教育的有效结合,把握好“三支力量”,坚持“四项原则”,积极探索社会化、市场化服务机制,促进中国科学院科普事业可持续发展,服务国家创新后备人才培养,助力公众科学素养提升。

共话科教融合,致力培养创新人才

陆建伟

 

此外,北京市海淀区中科科学文化传播发展中心主任乔峰就中科院科普资源应用业务进行了介绍,北京市海淀区中科科学文化传播发展中心是中国科学院行政管理局下属单位,承办中国科学院科学教育联盟交办的具体工作。近年来依托中科院资源,协助中小学校制定科教融合发展规划,使中国科学院丰富的科普科教资源更好地与中小学校科学教育活动课程相结合,支撑学校科技教育,助力学生科技特长培养。

共话科教融合,致力培养创新人才

乔峰

 

最后,中国科学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副团长徐文耀进行了题为《发现生活中的科学之美》的主题报告,用科学的视角去看待生活中的细节,剖析生活中不易发觉的科学之美,为在场参会人员诠释了科学的神奇魅力。

共话科教融合,致力培养创新人才

徐文耀

 

当天,论坛现场还举行了“中国科学院科学教育联盟支撑服务校”授牌仪式,全国25所中小学加入了“中国科学院科学教育联盟支撑服务校”。陆建伟处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下一步将结合中科院资源促进学校科普教育发展,实施“高端科研资源科普化”计划,促进科教融合,使中国科学院丰富的科普资源服务于面向公众的科学教育,打造科普国家队。

共话科教融合,致力培养创新人才

“中国科学院科学教育联盟支撑服务校”授牌

 

当天下午,论坛参会嘉宾分为两组,分别走进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和南京古生物博物馆,进一步了解中科院高端资源优势,交流科学教育经验,促进中国科学院丰富的科普资源面向公众科学教育,推进我国科普教育发展。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版权所有:教育家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