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
滚动新闻:

桃红李白 心暖花开

时间:2017-11-30作者:杨刚来源:教育家杂志
 

踏上校长之路

2003年2月,我被海淀区教委聘任为二小党委书记和校长,从此开启了我的校长之路。当时我只有28岁,这对于我来说绝对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更是巨大的挑战。我凭什么敢做这个校长呢?我想源于我对教育的追求和强烈的责任感。年轻的我如何带好这样一所大校、名校是我上任后思考的首要问题。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静心梳理,我渐渐理清了思路:留下好传统,大胆往前走。于是,我确定了“学校要在继承中发展”的总体思路。那么,继承什么呢?

首先是继承学校优秀文化。二小,从我走进她的那天起,我就深深地爱上了她。这里有宽松的工作氛围,和谐的人际交往,不用扬鞭自奋蹄的工作作风,每一个人都是这里的主人,每一个人都在追求卓越。这种感觉已经浸润在每一个人的心灵,外显于行动。

究竟是什么样的文化使得二小能够形成这样的氛围呢?经过深入的研究之后,我提炼出四个字——家园文化。家园文化,强调的是学校在办学中要形成利于教师发展、学生成长的“软环境”,让师生能够在身心轻松的环境中健康发展,让全体教师聚焦课堂,聚力在学生身上,让学校成为教师的心灵港湾,成为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又一个健康的生命家园。这既是对学校原有办学文化的提炼,又是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这年6月,我在全校教师大会上首次提出“用家园文化引领学校发展”的理念。我想,作为校长,真的不是一家之长高高在上,发号施令,而是要心中装着每一位教师、每一位学生,尊重教师和学生的个体成长。家园文化提出后得到了全体老师的认可,在老师当中形成了共鸣,统一了思想,凝聚了力量,规范了行动。

其实,上任伊始,我还遇到了学校在短期内从三个校区变为五个校区的巨大管理挑战。五个校区,五种情况,本校是老校区,肩负着学校发展的带头重任;分校上地实验小学年轻有活力,老师们又有较高的追求目标,向着本校看齐;合并的薄弱校的老师们有点诚惶诚恐,不知未来会怎样;新建的华清校区的家长对学校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在民办校工作的二小教师觉得特别辛苦,面对住宿的孩子、服务要求较高的家长,感觉压力巨大,身体吃不消……而我要身兼五个校区中三个校区的法人,面对三个班子,三套财务。我感觉身上的责任巨大,学校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学校的发展和辉煌不能毁在我的手里,我不能让二小的“浓茶”变成“白开水”,我要对每一个校区的发展负责。

如何才能把多校区办成同一个水平?这需要我们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为了保障多校区同步、优质发展,我们采用了以横向扁平管理为主、纵向校区管理为辅的全新管理模式,以期形成多校区立体交叉、同步共振的发展态势。要实现这一目标,最重要的还是人。这就要求我们的干部和教师更辛苦,付出更多,责任心更强,要有更多的担当。值得欣慰的是经过几年的努力,二小的一校多址办学真正实现了同步、优质、均衡发展。我们可以无愧地说:在二小没有本校和分校之分,我们真正为当地百姓提供了统一的高水平优质教育。

2013年12月5日,海淀区教委在二小百旺校区召开了一校多址办学实践现场会,向全区、全市、全国推广学校的办学经验。这无疑是对二小发展模式的高度肯定。

回顾学校这些年的快速发展,能够让我忘我工作的是一种强大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我一直坚信:校长是一项付出大爱与责任的工作。校长要善良,要爱身边的每一位师生,不论他们处于什么样的状态,都要用我们的大爱去感染身边的人,用我们的责任去担负起教师的光荣使命。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