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
滚动新闻:

用文化铸造学校的灵魂

时间:2017-12-14作者:教育家杂志来源:教育家杂志

2016年,围绕推进教育公平和提升教育质量,立足于“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以让百姓的“实际获得”为检验标准,海淀区教委开展了“新优质学校建设工程”。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积极响应教委号召,从党总支核心引领,到办学成绩再攀高峰,从教科研成果熠熠发光,到学生风采耀眼绽放,全方位深化改革,树立了独特的教育品牌。12月13日上午,海淀区“新优质学校建设工程”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现场会在学校报告厅隆重举行。

 

用文化铸造学校的灵魂

 

海淀区教工委尹丽君书记,海淀区八里庄街道党工委曾涛书记,海淀区教工委副书记、区政府教育督导室乔键主任,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课程发展处李明处长,海淀区八里庄街道办事处正处级调研员柳建桃副主任,海淀区教委赵建国副主任,中国教科院教师发展中心研究所张布和所长,还有来自教委、教科院、教师进修学校、北师大、首师大、北京教育学院等领导、专家,90余所兄弟学校的领导、老师,出席了会议。海淀区教科院吴颖惠院长主持会议。

 

近年来,为打造与课程改革相匹配的资源环境,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实现了WIFI网络全覆盖,引入Pad教学,新建国际综合楼,建设“科幻世界”、星球地理、机器人、航模、动漫、影视制作、戏剧、厨艺等校本课程专门教室。与会专家、领导及教育同行深切感受到学校鲜明的国际教育特色,高度评价学校“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基”的教育理念。

 

用文化铸造学校的灵魂

 

在课堂观摩阶段,小学、初中、高中师生全面展示了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成果。小学“全课程”单元式主题教学,跨学科探究,着力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初中选课走班模式下,开发了丰富多彩的校本选修课,挖掘学生潜能,发展学生个性;高中国际课程本土化,结合西方教育体系和理念,实现中西合璧,为学生走入世界名校打通了通道。全校除常规语、数、外等课堂外,航空模型设计、实验艺术、机器人、尤克里里、戏剧、科学、武术、动漫、中国画、影视编导、平面设计、油画、手工等选修课程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令人耳目一新。

 

用文化铸造学校的灵魂

 

在大刀阔斧的改革中,学校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众多专家纷纷点赞:

 

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课程发展处李明处长:

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制定了明确的校训和育人目标,并围绕育人目标构建了独特的校园文化。虽然是一所国际学校,但是他们很重视中华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的传承。

课程承载了国家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是立德树人的核心所在,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形成了完整的、丰富的课程体系,有助于实现育人目标,这充分体现了学校在构建课程体系中的扎实功底和蓬勃的生命力,在未来有助于提升学校内涵。

学校形成了体现自身特色的管理理念,建立了一系列制度,包括师资队伍建设、课程管理、教学管理、实现了扁平化管理,这是实现学校育人目标的重要支撑和保障。

 

中国教科院教师发展中心研究所张布和所长:

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这是所有名校的共同点。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紧紧抓住这一点,由此形成的办学理念非常先进。世纪文化、中国灵魂是其核心精神,包含了家国情怀、民族气概、国际视野。他们为国家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的立意和出发点极具竞争力,能够推动学校走得更高更远。

他们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和指向定位非常明晰,指向学生未来,提高其综合素养。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着力打造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满足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这不仅体现了教师先进的教育理念、方法,更体现了其课程建构的优越性。

在从“以教为主”转向“以学为主”的改革潮流中,他们走在了前沿。学校始终将课程设计作为办学的核心,用学生发展所需的基础课程、拓展性课程等培养其核心素养。既让学生全面发展,又保护了他们的特长个性,既具有国家基础教育特色,又具备鲜明的国际教育特色。

学校做到了全要素育人,通过课程、活动、理念等培养学生素质。从短暂的接触中,我感受到学生在课上活跃、积极、主动,课下阳光、自信、具有魅力,在各种活动中充分体现了主动性,这是学校办学成绩的最佳体现。这表明学校已经走入了新优质学校的行列,同时也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海淀区教工委尹丽君书记:

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在近几年不断发展壮大,收获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得力于学校文化基因的重构。在统一的培养目标和办学理念下,他们衔接基础教育全过程,打造了完整的一贯制体系课程链条,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特别值得肯定的是,作为一所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国际学校,他们将学生中国灵魂的培养放在了人才培养的首要位置,并开设了十二年一贯制中华传统文化课程。

由这个原点出发,学校开设的其他一系列课程,无不指向学生的未来发展需求。演说家课程、礼仪课程、戏剧课程、健康课程、艺术审美课程、综合实践课程等等,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找到发展自身特长的平台,他们在培育的,是个性鲜明的“人”。所以,这里的孩子阳光开朗、自信洒脱;这里的老师年轻化、学历高。他们的课堂高效充实,他们的教学方法灵活多样,他们的教学生态和谐自由。

学校为教师创设了家一样的文化氛围,提供各种提高教师水平的契机。学生在海淀区中学生主题辩论赛、首届“中关村杯”国际中学生华语辩论赛中战胜众多名校一举夺冠,这不是偶然,而是学校办学成果的体现。

“做豪迈的中国人”承载了学校的教育强国梦。新的时期,他们又提出了培养具有“中国灵魂、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世界公民”的培养目标,全体师生树立了远大志向并努力着、奋斗着。学校发挥党组织的核心作用,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立德树人,坚持社会主义办学道路,激励学生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使整个校园充满着激情和正能量。

“新优质学校建设工程”不仅仅是对学校成果的展示,更是带动区域内一大批新学校发展的契机。今后我们要集中大家的办学智慧,通过经验推广、理念辐射,进一步提升海淀教育的整体水平,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版权所有:教育家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