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
滚动新闻:

教育要上升到“学以成人”

时间:2018-01-04作者:段伟文来源:教育家杂志

 

把灵魂上传到智能机器以获得永生?不,这绝非人类未来将要拥抱的美丽的新世界!必须指出的是,如果说哲学家深刻的洞见和警示体现了人文忧思,未来学家们关于人类未来的似是而非的预测则存在着思维方式上的根本缺陷。

首先,高深莫测的未来学家们往往从人类与科技相互分离、人和机器相互对立的维度看问题,必然只能得出充满吊诡的结论:科技与机器高歌猛进,作为创新者的人类却在单以技能培养追赶科技和机器的道路上被甩得越来越远。更激进的后人类主义者的未来则简单地诉诸人与机器在机械和电子上的杂合,这种原始的拼贴思维非但不能弥合人机差异,却易于将人类未来引向幻象加行为艺术的歧路。

其次,面对未来的挑战,未来学家们的预见中始终隐含着一个误导性的预设,即以科技和机器的标准衡量人的价值和能力。如果从这一预设出发,普通人受教育和学习的首要目的不是为了人自身的创造性需求,而旨在适应科技时代的发展。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为了适应科技进步的步伐,在专业化日益细分的基础上,科学素质、信息素质、网络素质、STEM教育、编程教育、大数据与机器学习培训等通用性的素质训练也得到了大力推广,它们固然对推动科技发展功不可没,但却始终处于以技能速成的“ 后手”抵御新科技革命的“ 先手”的被动状态,每个人都难免遇到知识更新似乎永远跟不上知识折旧的尴尬。在这种格局下,一旦出现具有自我学习能力的智能机器,人们自然方寸大乱——以技能获得为导向的教育和学习完全失去了竞争力,甚至变得毫无价值。因此,如何走出这种教育和学习上的根本性迷思,是迈向智能化时代的教育和学习所面临的最大挑战。

用教育与学习构筑人类未来的保护伞毋庸置疑,人类面对智能化时代所产生的前所未有的挫败心理是对当前的教育和学习模式的根本性挑战。

拿什么来挽回人类的基本自信心?控制论先驱维纳曾经强调:人有人的用处。面对人类可能丧失基本自信心的人机关系的新态势,智能化时代的教育和学习应将其首要功能设定为使人在技术和机器面前恢复自我肯定这一基本的自信心,其意义就像人类依靠知识和科技的力量自信地成为自然的立法者和改造者一样。为此,必须改造我们的教育和学习,使人们通过教育和学习成为智能时代的主导者。

如何改造我们的教育和学习?这个问题实际上一直是人类文明在发生重大变革时所必须面对,包括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在内的现代教育体制的建立和改革就是应对这类挑战的产物。但恰如前文所指出,这一波由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巨大冲击比以往任何一次都更具颠覆性,不仅在规模、复杂性等现象层面如此,更在于智能机器的学习能力的获得很可能使人的技能教育和学习处于某种必然的劣势地位。因此,当代教育与学习变革的首要目标不应再局限于单纯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获得,而要上升到“ 学以成人”——使人作为智能化社会有价值的存在的层面,保护那些使人成其为人的独特性、创造性、交互性、情感性以及人类尊严,即用教育与学习为人类未来构筑起一把文明的保护伞。这场教育与学习的自我革命将从教育与学习的指导思想、核心内容、技术手段和组织形式等方面展开全方位创新。

在指导思想上,为了突破现有教育与学习的知识折旧的瓶颈,未来的教育与学习必须在首先实现视角的转换,即从人类与科技分离和人与机器对立的二元视角转向人类与科技融合和人机共生的系统协同视角。如果说未来社会将走向人类与机器人、智能自动系统等人工智能体共在的泛主体社会,那么人类应该担当其中的主导者、创新者和决策者。这就对未来的教育与学习提出了新的总体目标:用教育和学习支撑人类在未来智能化泛主体社会中的认知力、创造力和领导力。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版权所有:教育家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