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
滚动新闻:

汤敏:用互联网填平教育鸿沟

时间:2018-03-19作者:孟令豹来源:教育家杂志

 

每个人都要在知识快速迭代中建立终身学习理念

汤敏一句“未来,人们一生平均要换七份领域不同的工作”令人吃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人们面对的是全新的和不断变化发展的职业。家庭和社会生活方式将发生巨大变革,这已是不争的事实。汤敏指出,社会发展对人们的综合素养提出了新要求,每个人都要在知识快速迭代中建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他在《慕课革命:互联网如何变革教育?》里这样写道,我们习惯意义上的“ 传统现代教育”起源于第一次工业革命,兴盛于第二次工业革命,彼时,教育因社会分工更精细,更专业而从超精英、个性化教育走向大众教育。这种标准化的教育方式为大生产时代培育了人才,每个人都是大工业的一颗螺丝钉,只要老老实实,认认真真地在岗位上发挥作用,整个生产机器就能很好地运转。而在信息时代,人和信息快速流动,教育进入了混合式学习的新阶段,就像软件一样不断升级,成为人们进行知识更新、知识补充的渠道,真正实现终身学习。

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特别是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各行各业都感受到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冲击。汤敏为了说明互联网时代人们终身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要,向记者讲述了几个典型现象。花旗银行日前与牛津大学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到2040年左右,77%中国现有的工作岗位要被淘汰或被智能机器人所代替。这不仅是流水线的工人,还包括很多会计、律师、记者等职位。IBM公司的沃森机器人用十几秒钟就为天津第三中心医院的一位胃癌晚期患者开出了精准详细的诊疗方案,其十几分钟就能看完2015年癌症领域新发表的44万篇文献,记住全部内容并进行分析,在美国通过了执业医师资格评定考试,拿手领域包括肺癌、乳腺癌、直肠癌、结肠癌、胃癌和宫颈癌等,诊断准确率已高于美国几个主流医院的高级医生。一个名叫“ 爱因斯坦”的小机器人像百科全书一样,几乎可以回答人们提出的所有问题,当被加入一些讲课功能、作业辅导功能时,就可变成对一个对孩子进行辅导的“ 小老师”。

汤敏说:“知识本身在科技大发展的时代就处在迅速演化中,大家所掌握的知识也在不断迭代更新。而终身教育强调人的一生必须不间断地接受教育和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保持应变能力。对于生活在信息时代的我们来说,建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是当务之急。从两千多年前庄子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到今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终身教育的理念符合时代、社会及个人的需求,一经提出便获得全世界的共鸣,逐渐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在汤敏眼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符合学习型社会建设的要求。社会发展的知识化进程及形态构成了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现实依据,学习型社会更充分而准确地体现了社会发展形态的转型特征。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是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战略举措,也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任务。建立一个有效的、低成本的、多样化的终身教育体系的国家,能在新经济的激烈竞争中不断灵活转身,立于不败之地。

众所周知,终身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不仅会形成体系化的形态,而且要求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完善。虽然我国政府、社会对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关注和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正在从目标设计转化为实践形态,但进展还相对缓慢,有效性仍显不足,提高终身教育体系构建实践的有效性是一项紧迫的任务。汤敏解释说:“终身教育成为国际化的学习和教育理念,发展终身教育成为许多国家的战略选择。从20世纪末开始,我们党和政府确立了构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目标,同时为推进终身学习采取了一系列重要举措。但现有的教育体系基本上是为在校中小学生、大学生设计和服务的,MBA、EMBA教育服务的对象也是很有限的;当今社会人们的学习多呈现碎片化、非系统化特征,这与知识更新速率不匹配,也满足不了社会需求。终身教育的发展亟待遵循发展规律,提高精准度和有效性,满足实践需要。”

终身学习对教师提出新要求。终身学习的能力既是社会发展对人的要求,也是教育变革对教师职业角色提出的要求。每位教师都必须具备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不断提高自我素质,更新教育观念、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汤敏说:“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让老师们感受到了压力,现在的孩子可以在网络上看到其他老师授课,并提出不同问题,不再局限于一个老师的教学,知识的教授有了对照。而且,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运用,让大数据统计配合深度教学与学习,学生在面对科技载体时也不会有心理压力。”

终身教育的主导思想就是要求每个人必须有能力在一生中利用各种机会,更新、深化和进一步充实最初获得的知识。汤敏呼吁,要通过终身学习,不断提高知识获取、知识应用,尤其是知识更新和改变、优化生存与发展状态的能力,进而使发展的素质得到完善,生活的质量得到提高。

汤敏为促进我国教育发展贡献良多:动员组织城市优秀退休教师作为主体志愿者,参与“常青义教”公益活动,旨在助力农村贫困地区办学水平与教师素质的提升;面向打工子女和农村儿童的“千千树幼儿园”活动;为乡村学生配发平板电脑,实现课前预习、翻转课堂模式的“ 电子书包项目”;借助网络平台有效利用教育资源,全面提升师资综合素养的“青椒计划”,等等。他坚信,互联网时代为教育发展提供了巨大契机,教育必定朝着更加公平而有质量、更加创新而惠及大众的方向发展。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版权所有:教育家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