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
滚动新闻:

综合施策,推进区域课程改革
——上海市嘉定区“品质课程”的实践与思考

时间:2018-03-19作者:杨四耕来源:教育家杂志

 

发现问题,寻找对策,不断解决问题,突破问题对我们的限制,这就是课程改革不变的道理。“品质课程”本质上是问题导向的课程变革,是不断追求完美的课程改革。

专题化聚焦:“品质课程”的深度推进。课程改革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聚焦具体问题并将问题专题化研究的过程。每一个区域总会呈现出自己地域特点的独特资源,如何把握这些地域特色资源对彰显区域课程特色极其重要。

围绕着嘉定区的民俗文化资源的课程转化项目组进行了“专题化聚焦”。在课程建设方面,项目组探讨了民俗文化课程资源存在的形式,划分了衣食住行、人际关系、自然地理、口头语言、游戏体育、节日庆典、音乐美术等七个方面的内容,规定了内容选择和组织的原则,介绍了集合结构、网状结构、线性结构与树状结构等几种课程组织方式。在课程实施方面,确立了课程实施的创生取向,分析了课程实施在课程设计特征、人员因素和环境方面的影响因素,确立了环境创设应遵循的安全实用原则、和谐一致原则、空白留用原则、共同参与原则和灵活丰富原则。如封浜高级中学挖掘非遗资源点,组成传习目标线,拓展整体育人面,构建点线面非遗课程架构。将贴近学生生活的“衣、食、住、行、医、艺”为关键字的非遗代表性项目编成知识读本,设计了百科名片、项目介绍、实践活动、知识链接等环节。同时学校采取“内培、外引、合作”的模式,利用镇文体中心、黄浦区海燕博客、江桥书画院等平台丰富资源,逐步提升师资水平。

触点式深入:“品质课程”的实施策略。学校整体课程规划完成之后,很多学校进入课程改革“休眠期”,他们普遍感觉“不知道如何深入”。面对这种情况,“品质课程”项目组以“触点工坊”的形式,以点带面,为项目学校推进学校课程变革答疑解惑,排忧解难。

什么叫“触点”?我们帮助学校通过选择合适的切入点来推进学校课程变革,将切入点做精做透,以点带面,推进学校课程深度变革。什么是“工坊”?“工坊”意味着从技术层面解决学校课程实施中遇到的问题。我们希望项目学校通过经验分享交流,形成面上可以推广的课程智慧。根据学校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通过梳理、聚焦,以研讨的方式集中解决。通过提炼方法,总结经验,建构模型,将学校课程变革中的好做法上升为带有普适价值的“课程理论”,形成可以推广的经验与成果;或采取问题聚焦方式,集中研讨、解决学校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或采取典型引路方式,重点推介区域内学校课程建设方面富有成效的经验。“触点变革”的“点”是具体的、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可操作性强的点。

实践表明,总有一个触点会让学校课程改革得以突破,其中的关键在于行动,立即行动,而不是等待,等待的结果就是“天荒地老”。课程改革需要一点智慧,需要一种眼光,需要执着的精神,需要“ 挖井”的精神。

制度化运行:“品质课程”的常态机制。任何一项改革要成为常态,都应有必要的制度支撑,离开了制度的分析与研究,我们便很难揭示课程改革的深层机理,也很难确保课程改革的预期成效。

学校课程制度建设要注意三个向度:在“伦理——价值”向度上,要彰显学生第一的立场;在“文化——规范”向度上,要注重课程建设的规范操作;在“组织——行为”向度上,要关注课程变革过程的监控与调适。在课程变革的过程中,我们不仅需要清晰地知道课程决策、设计、实施及评价等课程要素的逻辑及变化,更要揭示这个逻辑与变化背后所隐含的制度要素。这样,我们才能深刻理解课程变革的逻辑,走出跟风式的、冲动型的课程改革泥沼,真正确立课程变革的学生发展价值取向。

从实践角度看,学校课程制度的意义在于:规约课程行为,让全校教师按要求做;保障课程职责,让参与者各司其职;促进课程发展,让课程改革顺利推进。建立一套科学、完整且行之有效的课程制度,化价值判断为制度,化问题解决为制度,化经验亮点为制度、化个别偶然为制度,把制度建构作为学校课程变革走出“ 青春期”的关键路径是必要的。

从一定意义上说,课程制度是学校课程深度变革的表征。只有健全的课程制度,才能让学校课程变革走上自觉运行轨道;只有合理的课程制度,才能让学校课程变革成为常态,成为自觉的文化,而不是躁动和不确定性。因此,克服课程改革的“青春期”现象,学校要下大力气制定课程制度,维护课程制度,落实课程制度。

上海市嘉定区普通小学课程统整制度,以课程统整为抓手,通过国家基础课程的校本化实施,确立具有学校特色的“FUN课程”,以进一步改革优化现有课程,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打造优质师资团队,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把课程资源的收集与统整作为校本化落实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建立学校个性化的“FUN课程”,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

实践表明,良好的课程制度符合“真善美”的标准。它求真,尊重课程发展规律;它崇善,彰显学生第一的立场;它尚美,凸显课程建设的人学要求。在进行课程规划、课程开发、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建设时,要时刻把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结合起来,保证学校课程制度建设的合法性。这样才能让中小学真正走出课程改革“青春期”,迈向富有理性、成熟、活跃的课程改革“ 成人礼”。(作者系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责任编辑: 孟令豹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版权所有:教育家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