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
滚动新闻:

“促进有效学习”课堂变革的突破方向

时间:2018-03-20作者:胡 玫 陈素平 张作仁来源:教育家杂志

2013年9月,浙江省温州市正式启动“促进有效学习”课堂变革,并加入“浙江省中小学教学改革试点项目”。整整四年时间,从顶层设计到逐步推进,致力于激发学校教学改革的内驱力,研究影响学生学习的要素,积累了丰富的可操作样本,明确了来自实践的可突破方向。

 

多途径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当前教学改革的实质,主要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使学习的真实发生。温州从市域项目发起到学校自主选题切入,探索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实践性学习、符合学科特质学习的多样载体与路径,在实践学习方式转变方面总结了三个切入点。

课程切入:丰富实践性学习。课程改革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校本课程(或拓展性课程)是很好的途径。温州市域“1+3+X”素养课程群的架构,定位于给学生经历更多的实践性学习的机会,与基础性课程特别是学科基础性课程形成互补。

“1”是指基础性课程所涵盖的学生发展基础素养;“3”指人文、数学、科学三大领域素养。温州市的“ 三小”( 小文学家、小数学家、小科学家)培育项目从2008年开始启动,基于对学生人文、数学、科学素养的培养,通过从小学到高中“小文学家”“小数学家”“小科学家”的评比活动,倡导学生多样化学习。如“小科学家”培育项目的实施内容有科学记录、笔记评比、实验操作竞选、网上科学观察日志、科技创新大赛系列评比、省级科技类(竞赛)等,体现的是一种“做中学”的思想。学校以相应的课程来体现对“三小”的培养,从而使更多的学生受惠。

“X”的课程是处于日新月异的发展之中的素养课程。比如,温州蒲州育英学校的《财商启蒙》、温州市实验中学的《财商启程》,是一组“小理财师”的财经素养课程群。它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财富知识,更多的是让学生在实践( 模拟、职业体验、劳动)中认识财富的真正价值,懂得一个人拥有财富,其实是拥有了更多服务社会、帮助他人的机会与能力的道理。又如“小工程师”课程,以温州市实验中学为龙头的创客课程已经在全国有一定的影响力,许多学校都在实践着创客课程。“X”预示着温州区域的特色课程朝着适应社会发展的多样化方向延伸,从“三小”到“三师”(小理财师、小营养师、小工程师)课程的建构与实践,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提供了更多的课程学习机会。

内容切入:践行学科特质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要符合本学科的课程特质,才能最大效度发挥学科的独特价值。因此,课堂改革不是一味地为转变学习方式而转变,学习方式与学习内容相统一,才是课堂变革的重要路径。

 

以小学语文“1+X”联读教学研究为例,这里的“1”指教材内的一篇课文(也指议题),“X”指与“1”相关联、相匹配的一篇或多篇文章( 语段)。“1+X”指围绕“1”与“X”形成的结构化群文。与传统单篇课文的阅读相比,“1+X”联读教学是基于重组学习内容的学习方式的变革,它使阅读文本从一个增加到有关联的多个,阅读内容从一元发展到多元,阅读视角从单角度扩大到多角度,阅读方式从一篇一篇地读发展到一组一组地读,阅读顺序从单一的从头至尾的纵式阅读发展提升到既有纵式阅读又有横向联系的网状阅读。学生的思维容量大大扩展,思维品质的大幅度提升。

再如“小学科学过程设计深化研究”,致力于在“科学”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经历一个学习过程,如同科学家一样做研究。这种学习方式从小学科学课程的内容特点出发,根据问题不同的解决途径与方法,探索了当前小学科学学科三种的学习方式。一是“实践——认识”。“实践——认识”是儿童在科学实践中,在不断解构和重新建构中的累积性过程,也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螺旋上升的认识过程。二是“假设——检验”。这是解决问题的另一条科学途径,也是典型的探究学习方式。三是设计性学习。“技术与工程”属于小学科学一个跨学科内容,整合了科学、技术、工程等领域的知识,设计性学习是这一内容主要的学习方式。学生在课堂上不能“一次性搞定设计”的真实问题,在“技术与工程”设计中项目组提出了嵌入“再设计”的环节,意在引导学生“像工程师一样做研究”,用迭代思维方式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路径和方案。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版权所有:教育家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