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
滚动新闻:

适应高中课改需要 凝练学科核心素养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就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标准修订答记者问

时间:2018-03-22作者:姜乃强 宋欣园来源:教育家杂志

 

 

记者:社会各界对革命传统教育也很关注,请再具体介绍一下。

答:加强革命传统教育是本次课标修订的又一个重点。语文、历史、思想政治、音乐等课标都结合学科自身特点,对革命传统教育内容要求做了强化。

如语文课标在革命传统教育方面做到了“两个结合”。一是全面加强与专题学习相结合,在将革命传统教育内容要求贯穿在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各部分的同时,还设立专门的“革命传统作品”专题,集中学习研讨。二是广泛阅读与深入精读相结合,要求学生在课内外广泛阅读革命先辈的名篇诗作,阐发革命精神的优秀论文与杂文,以及关于革命传统的新闻、通讯、演讲、述评等,课内外读物推荐篇目涉及毛泽东诗词,以及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艾青、臧克家、贺敬之、郭小川、周立波等一批作家反映革命传统的作品,让学生充分体会崇高的革命情怀。同时,鼓励有兴趣的学生精读“一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诗文专集”和“一部反映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伟大历程的长篇文学作品”,撰写研究报告或文学评论,“深入体会革命志士以及广大人民群众为民族解放事业英勇奋斗、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人格”。

再如,历史课标明确要求学生系统学习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历程,“认识并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还增设“老兵的故事”主题活动,让学生感悟在历史大背景下普通人物的所思所为,体会革命军人崇高的精神境界。

 

记者:此次修订,各学科课标凝练了学科核心素养、补充了学业质量要求,请问是出于怎样的考虑?

答:长期以来,宏观育人目标是明确的,中观的学科育人目标比较笼统,容易造成微观的教学目标只关注具体的知识学习。

这次修订,各学科凝练提出了本学科的核心素养,明确了学生学习该学科课程后应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并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精选、重组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提出考试评价的建议,目的是切实引导各学科教学在传授学科知识过程中,更加关注学科思想、思维方式等,克服重教书轻育人的倾向,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将党的教育方针关于人的全面发展要求具体化、细化到各学科课程之中。  

这次修订增加了“学业质量”部分,明确学业质量是对学生多方面发展状况的综合衡量,确立了新的质量观,改变过去单纯看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引导教学更加关注育人目的。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把学业质量划分为不同水平,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要求,因材施教,也为考试评价提供了依据。

 

记者:国家正在大力推进高考综合改革,新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是如何加强与高考综合改革的衔接的?

答:对人才培养而言,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是基本依据,考试招生是重要导向,要把课程改革和高考综合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统筹兼顾,有效联动,形成合力。这次修订工作课程专家与考试评价专家共同参与、一起修订,确保两者的衔接。

新的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在教考关系方面,把学习内容分为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类,与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统一高考相关要求以及学生兴趣特长发展需要相适应。在考试命题方面,各学科细化了评价目标,加强了对学科素养的测评指导。在课程实施方面,充分吸收了高考综合改革先行试点省份的经验,加强了对学校学生发展指导制度、选课走班教学制度、综合素质评价制度等方面的指导,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教学管理要求、条件保障措施等。

 

记者:下一步,对各地和学校落实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有哪些具体要求?

答:落实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需要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一是把准两个方向。一要把握好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注重培养青少年一代对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真挚情感和理性认同,铸牢理想信念、打好人生底色,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二要把握好反映新时代的改革方向,以修订后的课程为抓手,着力发展素质教育,注重创新型人才培养,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要将修订后的课程在政治方向、改革方向的要求落实到教材编写、教学、考试评价等各个育人环节之中。

二是统筹两项改革。这就是把高中课程改革和高考综合改革协调好。一方面要发挥好课程在人才培养和选拔中的统领作用,特别是强化考试内容与高中课程的关联性,保证教、考、评一致性;另一方面要有效发挥高考改革对高中课程改革的正确导向作用,如推动综合素质评价在高校招生录取中的使用,促使高中教育更加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等。

三是抓好一个关键。课程实施涉及人员、资金和设备多方面因素,但最关键的还是师资队伍建设。要根据课程实施的需要,调整教师编制标准,配齐配足专任教师,满足实行选课走班教学、指导学生发展等方面的师资需要。要加强教师、校长的全员培训和研修,使他们切实理解、把握课程内容要求,增强教书育人与实践育人的意识和能力。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版权所有:教育家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