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
滚动新闻:

中国校园文学高峰论坛暨“首届中国校园文学奖”开启

时间:2018-03-26作者:吕虹 朱婧芬来源:中国校园文学杂志社

刚刚闭幕的全国两会对教育改革和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习近平主席多次强调传统文化和阅读的重要性,教育部对语文教学也进行了系列改革,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为推动中国校园文学的健康发展,3月23日,中国作家协会下属的《中国校园文学》杂志联合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举办的“中国校园文学高峰论坛暨‘首届中国校园文学奖’启动仪式”在京隆重召开。

 

中国校园文学高峰论坛暨“首届中国校园文学奖”开启

“中国校园文学高峰论坛暨‘首届中国校园文学奖’启动仪式”在京隆重召开

 

中国作协副主席、儿童文学委员会主任、著名作家高洪波,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报刊司司长李军,教育部中国教育学会副秘书长张东燕,人大附中校长翟小宁,《中国校园文学》主编张亚丽,著名作家梁晓声、刘庆邦,中国教育报刊社原党委书记、社长李曜升,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编辑学会会长郝振省,《中国教师报》总编辑雷振海,浙报集团北京分社社长吴重生,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重点中学清华附中、杭州学军中学、北京十一学校、北师大二附中、北京八一中学、北京五中、山西省实验中学、雅礼中学、深圳中学、黑龙江实验中学、衡水中学等校长名师70余人参加了此次盛会,共同为“首届中国校园文学奖”大赛启幕,并进行了高质量、高效率的论坛交流,迸发出许多有情怀、有见地的观点。

 

中国校园文学高峰论坛暨“首届中国校园文学奖”开启

《中国校园文学》杂志主编张亚丽讲话

由中国作家协会主管的《中国校园文学》杂志正式创刊于1989年,是一本在全国中小学中影响广泛的文学期刊,被誉为中国校园文学事业的“桥头堡”,文科教学改革和创新的“风向标”,老师语文教学的“首席高参”,学生阅读和写作的“金牌导师”。将近30年来,《中国校园文学》培养和造就了一批名师、名作者。许多作者从《中国校园文学》出发,成为各行业的翘楚。

中国作协副主席、儿童文学委员会主任高洪波认为,中国校园文学高峰论坛暨“中国校园文学奖”的启动,充分体现了新时代的新气象和新作为,是中国校园文学事业发展的一次大检阅和大练兵,对助力文科教学改革大有裨益。

人大附中校长、著名教育家翟小宁论述了阅读与语文教学甚至青年时期学生成长的关系,提出中小学生需要名著和经典来做自己人生的底色。在他看来,中国校园文学高峰论坛和由此开启的首届中国校园文学奖,是一次引领高尚文化、发现文学人才的活动,必将在中国教育史和文化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

教育部中国教育学会副秘书长张东燕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加强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党和政府一向对教育部门提出的要求,今年的政府报告也强调要发展公平有质量的教育。

《中国校园文学》杂志主编张亚丽表示,文学和教育不分家,《中国校园文学》提倡开门办刊,除了组建阵容强大的顾问编委团,还要团结基层教学一线的专家名师队伍,加强有效互动,打造权威公平的发表平台,发掘更多有才华有创见的作者,更好地服务校园阅读。论坛和大赛组委会将紧紧依靠中国作家协会丰厚的文学资源和专家优势,积极争取国家教育和新闻出版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使之成为高规格、持续性的校园文学品牌活动和教育金名片。希望中国校园文学奖的设立,能在推动语文教学改革、繁荣校园文学阅读与创作的同时,为教育改革添薪加火。

中国教育报刊社原党委书记、社长李耀升指出,给教育插上文学的翅膀,海阔天空,孩子们会飞得更高。浙报集团北京分社社长吴重生从一名新闻工作者的角度出发,提出新闻界与教育界、文学界是兄弟姐妹的关系。吴社长认为,《中国校园文学》是一个高地,人大附中也是一个高地,主办方和承办方足以证明本次活动的权威性和公益性,认为论坛颁发的“智慧校长”、“金牌指导老师”,其“智慧”与“金牌”名至实归。

著名作家梁晓声回顾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起,许多领导人、教育家、文艺家诸如周恩来、陈独秀、梁实秋、闻一多等和校园文学创作、校园刊物发展的紧密关联,论述了学生课外阅读和写作的不可或缺性,同时对《中国校园文学》2018年的改版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鼓励,认为不论从装帧形式还是栏目内容上,都更加具有活力,更加亲近学生和校园。素有“短篇小说之王”称号的著名作家刘庆邦老师回顾了自己青少年时期条件艰苦下的阅读与写作往事,提醒大家在如今条件大大改善、刊物种类丰富的情况下,阅读面临的三个挑战:选择、热爱、耐心。怎样选择具有高级审美趣味的读物、如何持续保持阅读的热情,碎片化浅阅读环境里如何葆有持久的耐心,是值得教育工作者注意的。

校长代表、杭州学军中学校长陈萍指出,“今天的校园文学无论活动还是载体都更加精彩,更加丰富。希望学生们不仅徜徉在文学的海洋里,更希望他们能够学做真人。”山西省实验中学校长孙秀梅、重庆西南大学附中副校长刘其宪、云南昭通一中校长岳玉科、人大附中语文组名师佟世祥、西北工大附中语文学科带头人徐殿东、南京师大附属中学名师张志强等,就语文教学改革、学生文学创作、文学社团建设等,进行了精彩发言。

首届中国校园文学奖正式启动。组委会以《中国校园文学》编委顾问团、编辑部为基本班底,下设文学专家组、教育专家组、新闻专家组。高洪波、翟小宁、吴重生分别被聘为文学专家组、教育专家组和新闻专家组组长,梁晓声、陈萍分别为文学专家组、教育专家组副组长。中国校园文学奖共设置学生组、教师组、校长组、文学社团组和作家组5个组别,其中学生组奖项面向全国中小学生征文,最终的获奖作品有望在《中国校园文学》杂志上刊登并结集出版,特别优秀的获奖者将被推荐给国内外一流大学。

大赛不收取任何费用,详情可参看大赛方案。

 

  附:首届中国校园文学奖章程

由中国作家协会主管的中国校园文学杂志创刊于1989年,是一本针对中小学生阅读与写作的国家级文学期刊,拥有强大的文学顾问团和编委团队,被誉为中国校园文学事业的“桥头堡”,文科教学改革和创新的“风向标”,创刊伊始便得到冰心等文艺界名家的关注和支持,由《中国校园文学》杂志刊发的曹文轩、高洪波、金波、沈石溪、秦文君、杨红樱等名家名作,更是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

党和政府多次强调传统文化和全民阅读的重要性,教育部对语文教学也进行了系列改革,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为更好地服务基础教育,接轨“大语文”教学改革,引领中小学阅读与写作,《中国校园文学》特启动“中国校园文学奖”,旨在鼓励具有文学写作天分的作者,推动校园文学的繁荣。

大赛组委会以《中国校园文学》编委顾问团、编辑部为基本班底,下设文学、教育、新闻专家组进行评审。

一、奖项设置及作品要求:

1、学生组。征稿对象为全国中小学生(含职业高中、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等),所选作品须为三年内已发表或未发表的原创校园文学作品,题材和体裁不限,鼓励反应校园生活和青春成长的优秀原创作品。

2、教师组。征文对象为全国中小学在职教师(含职业高中、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等),所选作品须为三年内已发表或未发表的原创校园文学作品。

3、校长组。针对在语文教育实践过程中创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积极鼓励和支持校园文学发展的全国中小学校长。征文为报告,标题自拟,字数不少于2000字。

4、文学社团组。评选活动面向全国中小学文学社团(含职业高中、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等),充分展现当代学生的青春文采,表彰和宣传一批有责任心、有进取精神、有突出成就的优秀学生社团。此组分别设置优秀社团奖和指导老师奖。

5、作家组。征稿对象为18岁以上且高中毕业的人群,奖掖和扶持在校园文学领域有所建树和贡献的作家。所选作品须为三年内已发表或未发表的原创校园文学作品。

二、参赛方式:

大赛本着自愿参加的原则,不收取任何参赛费。

1、在校学生和成人作者可自行投稿,纸质稿请寄至北京市朝阳区农展馆南里10号中国校园文学杂志社编辑部,邮编:100125;电子稿请发至邮箱 zgxywxj@163.com。

2、学校、教育局或其他文学文化单位可组织学生团体参赛,具体方式请与杂志社编辑部联系,咨询电话:010-65389951 65389815。

3、请自留底稿,限于人力,参赛稿件一律不退。

三、大赛进程:

1、2018年3月,在北京举办新闻发布会,宣布启动大赛事宜,同时以大赛组委会名义发布大赛征稿启事。征稿截止到2018年5月31日。

2、2018年6月上旬,大赛组委会组织初评,以1:5的比例评选出各个奖项入围作品。

3、2018年6月下旬,大赛组委会组织专家复评,并公布进入决赛的学生组名单;同时组织专家委员会,评选出教师组、校长组、文学社团组、作家组获奖名单(暂不公布)。

4、2018年7月下旬,入围决赛的学生组参赛者赴北京参加现场决赛。决赛采取统一命题现场作文,大赛组委会将组织阵容强大的专家评委团评审。结果公布后,各个奖项将举行现场颁奖典礼。

本次大赛获奖作品将有机会在《中国校园文学》上刊登并结集出版,特别优秀的获奖者将被推荐给国内外一流大学。

                                                                                                      中国校园文学杂志社

                                                                                                          2018年3月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版权所有:教育家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