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
滚动新闻:

用“心”谱写《爱的教育》

时间:2018-12-21作者: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黄陵街道黄陵小学  谢忠来源:

摘要: 弹指一挥间,育人二十年。当我们把点点滴滴的心血化为浇灌花朵的雨露时,我们惊喜地听见了花开的声音。它告诉我:脚踏实地当好一名小学教师是真实的、是快乐的、是幸福的、是永恒的……

 

都说童言无忌,那是因为儿童的率真、可爱,让人忍俊不禁;都说童心烂漫,那是因为儿童的心中充满了奇思妙想,所以童年是最具有诗意的岁月。天天和儿童在一起谈心、读书、学习,学着用儿童的眼光看世界,和他们同喜同悲、同苦同乐,一起成长,真是一件无比幸福的事情。 

 

呵护童心 倾注师爱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孩子的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却又是十分脆弱的,一不小心露珠滚落,就会破碎不复存在。”这种呵护就是无微不至的爱。走进孩子的心灵,去发现并宽容他们新、奇、趣、怪的想法,可以激发他们具有个性的思想火花,培养其创造精神。

怎样才能想学生之所想,做学生想做的事呢?那就把自己当作孩子吧。只有把自己也当作孩子,你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播撒爱的种子。

每年开春,乍暖还寒之时,学生的眼里总闪着光。他们的眼光追逐着窗外暖暖的阳光和调皮的风。

“老师,带我们到外面玩吧!”

“老师,外面有好多虫子呢,我捉了好几瓶呢!”

“老师,这一课可以编成课本剧,我们保证能演好!”

……

望着他们渴求的眼睛,利用实践课,我带着他们在校园里用“嘻唰唰”的旋律唱着我们自己改编的歌;在石头缝里、树干上找虫子;在教室里排演《鹿和狼的故事》……

当你全身心地和学生们玩在一起、疯在一起,用他们的思维、语言、动作去表达你的爱时,连平时最不爱说话的学生也会说:“老师,这歌词应该这么改,‘我们整天异想天开长翅膀……’”“老师,我们刚才演过课本剧,学到很多背景知识呢!”“老师,你看我的造型帅不帅?”

呵护童心就在不经意“玩”成,倾注师爱在举手投足间定格,一张张笑脸显得那样真、那样纯。一声声“老师”是那样无拘无束、有滋有味。“以火点火火愈明,以爱知心心愈爱”,爱是一切教育的起点,教育是传递爱的事业。呵护童心,倾注师爱,就这样,爱的教育在脚踏实地中走出了第一步。

挖掘潜能 竭尽师责

教育是面对每个学生的,每个学生的个性不一样、爱好不一样,所具有的潜质也不尽相同。“如果你感觉到每个儿童都有个性,如果每个儿童的喜悦和苦恼都敲打着你的心,引起你的思考、关怀和担心,你就会对人的多面性和无穷尽性感到惊奇”(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教师要挖掘每一位学生的优点、潜质,育人育心,做到“有教无类”。

避实就虚,正确引导,化“腐朽”为神奇

面对问题生,僵化式的、说教式的教育只能让他们更加反感教师,与之产生的对抗性也就愈强。此时,童心童趣已被教师的权威强压在心隅一角。他淘气、顽劣的神经,经过无数次与老师的对抗会变得更加淘气、顽劣。

但是当班主任认真研究这个孩子的生活、学习,尽可能多得把握学生内心时,就会发现那些很调皮、很难管的学生其实是一块待开发的“宝藏”,只有深入挖掘,才能点石成金。

 

抓住闪光点,多元化评价,化“平庸”为神奇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有这样一类学生,表面上他们资质平庸,成绩总徘徊在“良”这个档次,进一步或下滑一步都很困难。久而久之,老师们便忽视了对这类学生的关注。经过长期的观察,我发现造成这些孩子们不积极的原因很多:孩子本身很娇气,吃不得半点苦;家长的要求不高,考试及格即可。这样的现实情境造成他们的意志越来越脆弱,学习的主动性也越来越差。“老师的职业就是研究人,并且要长期不断地深入人的复杂的精神世界”。所以,我从浮躁中冷静下来,与这些孩子们深入交流,为他们制定学期小目标,帮助他们找到学习的意义和方向,寻找他们的闪光点,学生们的进步飞跃。

深度挖掘,让优生更优,让“神奇”更神奇

成绩好的孩子总是幸运儿,通常情况下都在昂首挺胸,接受老师们和同学们的赞赏。但老师也极容易忽视他们身上,除了学习优秀之外的潜质,这些不易被人发现的潜质价值远远高于学习成绩的优异。

“学校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每一个学生都是一朵不同的小花,只有竭尽师责,挖掘他们潜质,才能培育出一片花园。

  

创新进取 提高师艺 

呵护童心,倾注师爱,师生之间有了水乳交融的情感;挖掘潜质,竭尽师责,“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感受教育的快乐。但是这些“爱”距离“亲其师,信其道”还远远不够。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弗罗姆就曾经说过:“师爱不是一个偶然幸运地体现并陶醉的一种纯粹的快感,而是一门艺术,一门需要知识和努力才能学会的艺术”。这种“需要知识和努力才能学会的艺术”要求教师拥有创新进取的意识和精神。

在踏实中求“不踏实”,变常规为“不常规”

面对高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面对教育改革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怎能墨守成规地站在三尺讲台上,谨记师爱、慎讲师艺?

翻开备课本,那严谨的教学设计,面面俱到的知识点,工工整整的字迹不再令我自豪。我知道就像以前一样走下去,一样能取得成绩,而且既省时又省力。但这样容易让教师养尊处优,时间一长,便会产生倦怠情绪,以前的优点反而成了扼杀教师前进的“刽子手”。于是我开始变踏实为“不踏实”,变常规为“不常规”。当然,这种“变”不是颠覆性的、毫无章法的“变”,而是在已取得的成绩上和实践中科学地“变”。向有经验的教师学,向不同授课风格的教师学,向名师大家学。辩证地用好“拿来主义”,在不断地“变化”中提高自己教书育人的品位。

反思、学习,再反思、再学习

如果说学习是一件很辛苦的事,那么反思就更辛苦了。因为反思的过程就是一个再学习的过程。为什么我想学名家大师却总不得要领?为什么我的课堂评价这么干涩?为什么我的课堂教学少了一份自然生成?什么时候我才能达到“山还是山,水还是水”的境界?

于是,我开始一边反思,一边参加学校组织的教科研活动,阅读大量的理论著作和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并应用道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因为反思,我的作文课堂教学有了新意,童心童趣有了绽放的空间;因为反思,我也学会了质疑自己、超越自己、不断创新、不断进步。

爱心、责任心和进取心谱写一曲《爱的教育》,我用师爱谱曲,用师责填词,满怀激情地唱着它向前走去,脚踏实地向前走去。“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先生用一颗伟大的心培养出无数颗爱心,我越发坚定了我的信念:脚踏实地当好一名小学教师。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版权所有:教育家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