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
滚动新闻:

“云教学”助力“互联网+教育”

时间:2019-03-07作者:罗化瑜来源:

 

重庆市第二十九中学(简称重庆二十九中)地处重庆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渝中区,是“教育部教育信息化优秀试点单位”“重庆市智慧校园建设示范学校”,在信息技术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经验。学校在日常教学与管理中,将教育教学工作与国际教育思想、国家教育格局接轨,利用高技术的优势实现最优化的教学。在探究过程中,学校确定了“‘双新’驱动‘慧学’校园”的教育信息化理念,即在新思想、新技术双重驱动下,让传统教学更有趣味性,焕发新生命力。

 

营造无处不在的学习场

2014年,“互联网+”所代表的“依托互联网技术实现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联合”的经济形态涌入公众视线,教育领域也开始“互联网+教育”的尝新。

在此背景下,学校借助自身网络和设备上的优势,在经过思考、调研后,计划开展有WIFI的地方就可以学习的“云教学”实践。

“云教学”是将平板电脑、手机等终端智能设备,用于辅助教学活动的一种教学应用方式。“云教学”班级是自愿申请的,学校在综合考量下,在初一、初二、高一、高二年级中分别确定2个班级进行实验。学生实验所用平板前期有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也就是2015年开始的实验阶段,采用的是校企合作的方式,由企业提供平板,学校提供教学资源;第二阶段,即为目前的成熟阶段,学生可采用自带设备的方式,选择自身喜欢的终端。在网络、平板等准备就绪的前提下,实验教学活动开展较为迅速,于2015年9月正式进行。

 

探索“双线课堂”新模式

实验班采用“双线课堂”模式,即线下实体课堂与线上虚拟教学相结合。“双线课堂”模式在前期使用过程中,学生曾出现抵触、质疑等情绪,甚至教学活动开展不如实验之前。学校及时组织实验班教师、教育专家进行交流,分析运用困惑之处。在交流中发现教师对教学与技术主次位置理解颠倒,是出现问题的重要原因。对此,学校引导教师树立教师与学生是教学主导者、教育技术是辅助手段的观念,将教育视角放在教学上,把技术作为辅助性手段,更好地帮助建立深层教学。

在教学中,实验班级学生采用“课前预习+课堂运用+课后浏览”的方式进行学习,这种学习方式区别于传统教学的是:“云教学”将整个过程呈线性地记录下来。

课前预习环节,采用教师资料发送、话题发布、学生小组讨论、话题分享等方式,全面调动学习者的参与度,将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课堂运用环节,运用课件推送、异地同步开课、课堂练习实时统计、作品分享等功能,提高课堂效率、丰富教学形式,增加学生课堂参加的深度;在课后浏览环节,保留教师上课时的课件、笔记以及学生的错题集(依据错题,再进行类似题目推送),课后作业上传等功能。在线下教学中, 教师可以开设兴趣课程,延伸教学知识,学生不仅局限于实体班级,可扩大到同项目学校间。

整个学习过程,由教师进行引导,学生通过在平板上留下学习印记,形成学习轨迹。教育者可全面、科学地对学生学习行为进行分析,根据数据重建学生个性学习计划。

例如,在讲述“畜牧业”这节地理课前,教师将有关畜牧业的知识文本、PPT课件、教学微视频等分享在“云教学”平台,帮助学生快速掌握所学内容的基本框架,并在“话题讨论”栏目中与老师、同学互动。

在课堂上,教师及时推送课件、视频、音频等,学生将老师推送的资源保存、归纳并找出文本中的关键词,分享至“公屏”。在“公屏”中可以进行跨组学习,浏览其他同学的优秀作品,老师将典型作品及时发送全班共赏。这种高效率的互学方式是传统教学无法实现的。

 

拓宽“家校合作”新路径

重庆二十九中“云教学”不仅应用在教学方面,在学校管理、家校合作方面,“云教学”也有新运用。学校目前已经开始“家校合作”方面的尝试。家长可以和学生一起听教师的直播课,或者随时关注学生在校学习情况;通过管理者数据采集,学校管理者可以实时了解学校教师平板上课情况以及教务方面的工作。

一学期以后,学校组织实验班级对教学质量以及教学过程进行了分析,发现实验班级在学习成绩以及学习体验上较非实验班级有很大提升,且学生学习积极性较之前有提高。于是学校决定在全校逐步推广“云教学”。在2016年9月前,重庆二十九中解放碑校区约24个班级已有计划地开展“云教学”。

到2017年初,“云教学”已经运用到教师、学生的日常教学状态中,探索出了更多的教学方式,如异地联合开课,获取其他学校的优质师资;教师直播开课,不同年级、不同学校、不同区域的学生都可以进入教师的直播课堂,学生比赛统计,在学校范围内开展的“诗词大会”,通过“云教学”平台,快速抢答、统计选手得分等。

在“云教学”实践中,学校一方面将“云教学”的建设落到实处,从学生本位出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把“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另一方面减轻教师教学负担,将繁重的作业批改、错题搜集,转变为课堂实时反馈,为教师专业发展、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云教学”为学生带来了突破时空界限的学习革命,开阔了学生眼界,有利于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带来各行业生产方式的变革,教育领域作为社会文化的间接反映,也面临着革新。一方面,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丰富了知识的传播途径,却使传统的学习方式、教学方式遭遇严峻挑战;另一方面,日益优化的信息网络,密切了与世界关联,也引起了对学习者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重视。

( 作者单位:重庆市第二十九中学校)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版权所有:教育家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