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
滚动新闻:

次时代儿童STEAM课程难落地?童心制造在家庭教育场景中给出新答案

时间:2019-05-22作者:李玉婷来源:

本刊讯 在刚刚结束的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认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中国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智能技术对教育行业的渗透打破了传统教育系统的固有生态,将彻底改变教育的时空场景和供给水平,实现规模化前提下的个性化和多元化教育,进而构建出一种新的灵活、开放、终身的个性化教育生态体系。这进一步为社会力量参与寓教于乐的编程教学软件注入了信心。

在人工智能时代,基于计算机程序的编程已成为培养青少年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让孩子接触编程教育。编程教材、编程培训班、青少年创新竞赛AI项目风起云涌,青少年编程教育行业拥有了巨大的消费市场。早在2014年就进军教育领域,推出基于Scratch2.0开发,与硬件结合的图形化编程软件mBlock,又在2017年发布面向青少年MakeX机器人挑战赛的童心制物(Makeblock),走在了这个风口的前列。

在童心制物的创始人王建军看来,如雨后春笋般兴起的教育机构,大多沉浸在虚拟世界中的游戏编写教学,缺乏实际生活的智能应用。少儿编程教育要走进大众消费市场,最终需解决的问题还是在家庭场景当中如何将STEAM教育落地下去。

他认为,青少年学习编程,并不是简单地学习一两门编程语言。编程语言只是通过计算机解决问题的一个工具,当代少儿教育应该与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前沿科技接轨,让孩子在动手玩乐中接触及掌握AI、IoT等前沿科技的应用。不只是基础原理的学习,而要让他们具有更好低应对未来社会的高速发展的能力。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大数据研究院院长王元卓认为,在人工智能时代,很多创新的想法都需要通过计算机程序来实现, 编程能力作为青少年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可以激发孩子不断产生新想法的创新能力。创新包括“创造思维”和“ 动手实现”两个阶段, 而“动手实现”又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和改善“创造思维”。青少年学习编程,并非简单地学习如何编写代码,而是学习计算机语言背后所蕴含的复杂多变的逻辑运算与计算思维,进而指导实践。

本着软硬件结合,思维锻炼和动手创造并重的教育原则,王建军也希望打造一批不仅仅是在数字世界中创造,也是在物理世界中创造的,能通过“编程+造物”让思维能力和动手培养双核驱动的,有别于市面上一些纯软件编程的在线教育课堂。

5月21日,以“创•出格”为主题的童心制物2019新品发布会在北京召开,针对不同年龄段孩子,王建军为他们带来两款不同的的编程教育产品:童心制物编程造物盒与童小点思维启蒙机器人。用先进的产品设计及独特的教育理念向大众展示了世界领先的科技教育实力。

 

次时代儿童STEAM课程难落地?童心制造在家庭教育场景中给出新答案

 

针对8-16岁孩子在家即可轻松学编程的订阅制产品,童心制物编程造物盒根据美国NGSS和CSTA标准设计的课程体系,采用PBL项目制学习,通过跨学科知识的学习和运用,综合提升孩子动手能力,编程思维能力和前沿科技运用能力。通过进阶式课程体系、闯关式学习模式等难度循序渐进的方式,让孩子在无压力中完成自主学习。

面向4岁以上低幼龄儿童培养逻辑思维童小点思维启蒙机器人,是基于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的编程机器人。旨在从孩子的兴趣出发,以独创的点读地图交互体验,结合高互动和趣味性的游戏玩法,全面开发低幼龄儿童的逻辑思维、艺术创造、各学科知识等综合素养。

 

次时代儿童STEAM课程难落地?童心制造在家庭教育场景中给出新答案

 

王建军认为,真正的动手能力应包括多种工具的熟练运用、多种材料的灵活运用、精细化的操作以及与工程的实际接轨四个方面,倘若只是简单的动作不断重复,通过轻微刺激让人呆在舒适区,只能是被动的接受而缺乏主动的思考。唯有让孩子从玩乐中接触及掌握前沿科技应用,才能实现孩子在新时代的创造。

据了解,童心制物(Makeblock)作为一家全球领先的 STEAM 教育解决方案提供商,主要根据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不同学段的知识经验和认知发展特点,结合学校对人工智能与编程教育、创客教育、机器人教育不同需求,分别设置不同的课程体系及定制化的教育解决方案。截至目前,其系列产品已进入全球14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驻25000多所合作院校,拥有超过1600个渠道合作伙伴,用户人数超过800万并持续增长。还曾多次获得全球媒体如美国福布斯、CNN、英国BBC、日本朝日新闻等报道,高度赞誉其代表着世界领先的教育科技实力,被广泛应用于全球STEAM教育编程课堂教学。童心制物(Makeblock)将继续深耕学校、教培机构和家庭等STEAM教育场景,共同推动国内少儿编程教育走入全新阶段。

(记者:李玉婷)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版权所有:教育家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