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
滚动新闻:

巾帼何曾让须眉?见证向阳生长的科技女性力量——清华公管学院“女性科学家培养计划”访谈侧记

时间:2019-05-31作者:吕虹来源:

在昨天刚刚过去的第三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中国科协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万钢,科技部党组书记、部长王志刚,中国科学院院长、党委书记白春礼院士等科学界领导专家,以“追梦”“科技”“行动”为关键词,以“礼赞共和国,追梦新时代”为主题,向全国8100万科技工作者致以节日的问候和祝愿。

科学技术关乎国家前途命运,关乎人民福祉。他们是时代的造梦者,是时代的追梦人,“全部科技史都证明,谁拥有了一流创新人才、拥有了一流科学家,谁就能在科技创新中占据优势。”2018年5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言犹在耳,铿锵有力。同时总书记也强调,“纵观历史,没有妇女解放和进步,就没有人类解放和进步。”

当下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从“中国的居里夫人”何泽慧,到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再到中国大洋科考第一位女性首席科学家韩喜球……在科学技术的赛场,巾帼从来不让须眉,向阳生长的女性力量,让科技的进步更有活力,让国家的前行更有动力,也让社会的发展更富生命力。然而,在高层科研领域,女性科学家的数量经常进入“5%”怪圈。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女性所占比例只有5%;“973”计划选聘的首席科学家中,女性占4.6%;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中,女性仅占5.0%。“女科学家们都去哪里了?”不仅在中国,在全世界都是一个问题。

秉承着“明德为公”的院训,以“加强公共政策研究,服务国家人才培养战略”为己任的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从2000年成立之日起,就始终走在培养高素质、应用型的卓越科研领导者的前列。在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助理、跨界创新研究中心主任刘辉教授看来,现阶段女性在全球科技领域所占的比例不甚乐观,人才储备相对不足。相对于男性而言,女性科研工作者需要倾注更多的精力平衡科研、家庭与社会责任,压力更大。“结合国家战略角度,需要给予女性科研工作者更多的关怀和关注。”据刘辉介绍,清华公管学院对“女性科学家领导力培养”这一议题,一直予以高度关注与重点扶助。其中“科技女性培养计划”就是由清华大学和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联合举办,面向国内优秀女性科学家免费开展的领导力提升公益培训课程。他强调,“女性科学家是顶起国家科研人才队伍建设半边天的重要力量。”

刘辉认为,未来的社会治理,会越来越注重科技的力量。人工智能、大数据已经成为社会治理很重要的手段和支撑。如果女性群体不参与、不重视,甚至不断远离“硬核”的科技创新,将会在未来日益智能化的社会治理中不断边缘化。“女性对于人性透视、社会趋势等具备敏锐而温柔的先天感知优势,相较于男性是更柔软而坚强的力量。社会治理的科技话语权需要更多的女性参与,唯有如此,在未来的社会治理中方能拥有更好的性别平衡,这也是社会、技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保障。”

深厚的科研能力与卓越的领导力,恰如蝴蝶的两翼,相辅相成,这也是未来社会对科技女性的要求。而面向未来的青年科研队伍建设,就更需要交叉跨界的课程思维和师生共育的良好氛围。记者了解到,培训课程围绕“女性领导力、科技创新、公益慈善”等议题展开,着眼于未来社会对科技人才培养的需求,旨在为女性科技工作者创造一个“结识志同道合的好友、畅谈科学研究的经验、展望科技进步的未来、跨界共寻发展的契机、激发女性人格的魅力”的平台,并以此希冀在中国广泛培养女性群体对科技的兴趣,助力国家科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教育,就是用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刘辉表示,课程目的更多的在于唤醒女性科研人员对自身领导力的认识,使她们从封闭的科研小圈层中抬起头来,打破固有思维模式和科研方式,在跨学科层面上拥有更广阔的视域,以期引领、带动更多的青年科研女性参与到对社会的观察、治理中。

据悉,清华公管将继续携手妇基会,将于6月24日开始新一期课程,并邀请优秀的女性科学家代表担任“三星探知未来——科技女性培养计划(SAMSUNG STEM GIRLS)”项目导师。全国妇联党组副书记、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孟晓驷,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江小涓教授,清华大学中国科技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薛澜教授等知名专家学者亦将深度参与此次活动。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版权所有:教育家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