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
滚动新闻:

心理健康教育新趋势:从解决问题到促进发展

时间:2019-06-12作者:方晓义来源: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历来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在历年有关政策文件中,包括党的十八大、十九大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等对此都有专门的提及和论述,尤其是2017年教育部等22个部门《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和2018年教育部等10个部委《关于印发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的出台,将心理学界、教育界,以及社会各界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也为心理健康教育继续向前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

然而,从整体上来讲,学校教育偏重学生学习和学习成绩的现象尚未得到明显改变,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及其教育的重视度还存在较为明显的地区差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上升的趋势并未得到有效遏制。我国学者辛自强等所进行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横断历史研究发现,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SCL-90得分,无论是总分还是分项得分在1992〜2005年间均呈明显恶化趋势;1992〜2006年我国青少年的焦虑,以及1989〜2006年间我国青少年的抑郁心理也呈明显严重的趋势。不仅如此,还出现了许多像网络成瘾、校园欺凌等新型的心理行为问题。更令人忧心的是,我国中小学生自杀等心理危机事件也呈现增加和低龄化的趋势。有研究显示,中学生5个人中就有1人曾经想过自杀;男女生自杀意念报告率分别为16.7%和24.3%,自杀计划报告率分别为5.6%和7.7%,自杀行动报告率分别为2.9%和3.0%。2004年上海市儿科医院与上海教科院普教所进行的调查显示:在接受调查的2500多名中小学生中,有5.85%的孩子曾有过自杀计划,有24.39%的中小学生曾有“活着不如死了好”的想法。

导致这些现象的原因很多,但其中一个主要原因与现在的心理健康教育过于关注问题解决有关。基于此,我们认为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应从以解决问题为主的模式向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主的模式转变。

这一转变符合党和国家教育政策的要求。一直以来,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都明确指出教育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近年来,更是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尊重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强调以学生为本的同时,必须贯彻落实党和国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方针政策,以“立德树人”的思想来引领心理健康教育。

这一转变符合国际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趋势。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国际上也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有研究者将其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消极心理健康阶段,主要将心理健康看作是“没有心理病理学症状”的状态,将心理健康与“没有疾病”等同;第二阶段为积极心理健康阶段,一般指的是心理功能的一种良好状态;第三阶段为“安全心理健康”阶段,认为心理健康不仅仅是精神病学症状的缺失,也不仅仅是心理功能的一种良好状态,而是两者的结合。“完全心理健康”认为消极心理健康和积极心理健康并不是一个连续体的两端,而是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1994年,美国国家医学研究院首次提出“心理健康干预光谱”,强调要扩大预防范围,提出心理问题或疾病的预防干预不应局限于心理预防,还应包括疾病治疗和病后维持,但反对将“心理健康促进”纳入其中;到了2009年,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和美国国家医学研究院才正式将“心理健康促进”纳入“心理健康干预光谱”范围,认为“促进心理健康的积极方面是降低儿童心理、情绪和行为问题及障碍的重要方法”。

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一个关键的问题是要促进学生哪些方面的发展。为此,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组织相继提出了有关核心素养的框架,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终身学习”、欧盟的“核心素养”、经合组织的“核心素养”、美国的“21世纪核心素养”、加拿大的“基本能力”、法国的“共同基础”、芬兰的“核心素养”,以及我国林崇德教授带领协作组提出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学生发展的内涵提供了依据,指明了方向。

这一转变符合全体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美国的有关研究早已指出,在学生群体中,80%的学生现在没有问题,未来也不会出现问题,15%的学生现在没有问题未来可能会出现问题,只有5%的学生现在已经表现出一些心理健康问题。我国台湾地区“教训辅三结合模式”也指出,适应困难的学生占全部学生的20%〜25%,出现偏差行为的学生占3%〜5%,出现犯罪行为的学生占0.5%〜1%。在我国大陆,尽管没有有关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方面代表性的数据,但总体而言,中小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比例应该还是少数。因此,以解决问题为主的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只关注或者满足了很小一部分学生的发展需求,却忽视了大多数学生的发展需求。我们曾经按分层有代表性取样的方法,从全国10个省(市、自治区)选取了86所高中近25000名高中生进行发展需求和现状的调查,结果显示,对品德发展的需求排在了首位,其次是对生涯发展的需求,排在第三位的是对生活发展的需求,排在第四位的是对心理发展的需求,排在最后的是对学业发展的需求。

鉴于上述原因,如何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充分吸收和借鉴美国“综合性发展指导”、法国“方向性发展指导”、日本“生活指导”等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际情况,我们提出了“学生全方位三级发展指导模式”,其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能够“自理(自我管理)、自立(自我独立)、自主(自我决策和担责)”的个体。该模式包括5大模块。

(1)理念转变。伴随心理健康教育从以解决问题为主到以促进发展为主的转变,很多过去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都要发生转变,如: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从问题解决到建设良好的发展环境)、地位(从附属到核心地位)、重心(从问题导向到发展导向)、内容(从分割独立到有机融合)、对象(从学生到学生、家长和教师)、指导模式(从单一模式到三级模式)、指导依据(从经验到实证)和实施人员(从心理健康教师到全体教师)。

(2)制度建设。要建立一套围绕促进学生发展的规章制度和相应的组织架构,包括学生发展指导委员会和学生发展指导中心等。

(3)指导内容。我们提出了“学生发展任务层次理论”,认为学生发展应该包括品德发展(学会做人)、学业发展(学会学习)、心理发展(学会健康)、生涯发展(学会工作)、生活发展(学会生活)等五个方面。每一个方面又有其核心要素,如品德发展包括理想、价值观、公民素养与责任、国际视野等内容,旨在促使学生成长为适应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人。其中,学会做人、学会健康和学会生活是每个学生健康发展最为基础的部分,无论学生未来走什么样的发展路径,上什么样的大学,做什么样的工作,过什么样的生活,教育首先要关注和促进学生这三个方面的发展,其次才是学会学习。学习是学生学习阶段的重要任务,也是未来更好发展的一个基础。学会学习不仅要求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内容,更为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学习和职业发展、适应经济和国家发展的学习能力。最后才是学会工作,学会工作要促进学生形成和发展生涯规划意识、生涯探索和生涯规划的能力。

(4)指导模式。指导模式分为三级:一级指导面向全体学生,以促进所有学生积极发展为主,采取的形式包括发展指导课程、课堂渗透、校园活动、社会实践等;二级指导面向部分学生,以满足部分学生某些发展需要和预防问题发生为主,采取的形式包括讲座、社团活动、团体辅导等;三级指导面向个体学生,以个体学生为指导对象,探索不同学生的发展潜力和潜能,寻找适合每个学生成长的路径,同时,矫治少数学生心理行为问题,采用的形式包括个体指导和个体咨询等。

(5)指导步骤。一是对学生进行发展需求和发展现状的评估,为制定指导计划提供依据。二是制定计划,根据学生发展需求和发展现状制定个性化的发展指导方案。我们对全国10个省(市、自治区)86所高中学校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不同地区的学生,同一个地区不同学校的学生,甚至是同一所学校不同班级的学生,其发展需求和发展现状都存在很多不同之处。这样的结果提醒我们,要改变过去按相同内容对不同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要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班级和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和现状来制定指导计划。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与此同时,要注意合理分配一级指导、二级指导和三级指导的时间。三是实施计划,根据制定的指导计划实施发展指导,不仅责任到人,更要注意提升发展指导的专业化、科学化和规范化水平。四是对发展指导进行评估。指导评估包括指导过程评估和指导效果评估两个方面。五是反思与改进。根据指导过程和指导效果的评估结果对发展指导进行总结和反思,发现值得肯定的地方,找到需要改进之处,明确下一学期、下一学年的发展指导方向。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院教授)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版权所有:教育家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