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
滚动新闻:

劳动教育,学校如何做“真”做“实”

时间:2019-08-29作者:王萍来源:教育家杂志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习总书记为新时期中小学劳动教育指明了方向。有了方向的指引,如何在教育实践中真正落实就成了当前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的问题。新时期基础教育阶段的劳动教育需要从幼儿园开始,在学生的劳动兴趣、劳动习惯、劳动能力、劳动价值观的培养中选择新的更“真”更“实”的方法。

 

在游戏模仿中培养劳动兴趣

 

劳动兴趣的产生起始于学龄前。孩子从一岁开始逐渐有了独立意识,看到爸爸妈妈洗衣服、做饭、打扫卫生等,他们也想尝试——这可能是幼儿对劳动的最原初兴趣。这种兴趣自然发生,非常强烈,但因为幼儿动作发展水平、能力等方面的局限,很多事情幼儿无法做到或无法做得很好。如果成人以幼儿做不好为由剥夺他们尝试的机会,可能就错过了对幼儿进行劳动兴趣培养的关键期。学龄前阶段可以以游戏形式开展劳动教育,让幼儿在模仿中体会劳动的乐趣,形成规则意识,并初步具备简单的劳动能力。

学龄前劳动教育可在家庭中进行,也可以由幼儿园开展,最好是家园合作同时进行。相对家庭而言,幼儿园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将劳动教育融入游戏,让幼儿充分体会劳动的乐趣。以缝纫活动为例,小班幼儿可以在穿线板上进行简单的穿线游戏,过程中要遵守教师制定的相关规则;中班幼儿可自我制订缝纫活动规则,用塑料针、毛线等在缝纫板上绣学习计划,或者在海绵纸上缝纫,做成粽子、香包等挂件;大班幼儿可以根据个人计划,熟练地用钢针在海绵纸上缝扣子,用无纺布缝裙子、裤子等。从小班到大班,让幼儿能够在循序渐进的缝纫游戏中体会劳动的乐趣,当幼儿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时,那种自豪和满足是其他活动无法取代的。同时,每一个年龄段的幼儿可以在游戏中习得缝纫的规则,体会到遵守劳动规则的重要性。

 

在自我服务中养成劳动习惯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高尚的心灵是在劳动中逐渐培养起来的,关键是要使儿童从小就参加劳动,使劳动成为人的天性和习惯。”可见,劳动习惯的养成是幼儿园和小学阶段的重要任务,对人的发展至关重要。习惯的养成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持之以恒地培养,需要有真实的问题、迫切的需求、具体的情境,相比较而言,日常生活中自我服务性的劳动任务最适合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

劳动习惯的养成需要坚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从进入幼儿园开始,穿脱衣服与鞋子、喝水、吃饭等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劳动应该要求幼儿独立完成;从进入小学开始,整理书包、文具,打扫个人房间卫生等劳动任务可以交给学生独立完成。当然,幼儿园和小学劳动习惯的培养不是割裂的,而是整体一贯、循序渐进的,需要家庭、幼儿园、小学共同努力。劳动习惯的养成需要成人的指导与鼓励。无论是幼儿还是小学生,在完成自我服务性劳动任务时都会由最初的不会做、不熟练到熟练、完全胜任,这个过程离不开家长或老师的耐心指导。家长和老师作为指导者、旁观者、见证者,要做到不催促、不指责、不代替,以足够的耐心包容孩子,及时肯定和鼓励孩子的点滴进步,让他们在熟练掌握劳动技能之后长期坚持,最终养成劳动习惯。

 

在任务驱动中增强劳动能力

 

劳动能力是在实践中习得的,不参与真正的劳动,永远无法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因此,从小学中段开始,老师和家长要给学生布置真实的劳动任务,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增强劳动能力。

劳动任务可以分为生活性的劳动任务和职业性的劳动任务。生活性的劳动任务包括家务劳动,如做饭等;义务劳动,如义务植树、到养老院打扫卫生等。生活性的劳动相对简单,学生易学易会,但需要学校和家庭共同配合,为学生布置相关的任务,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练习,习得熟练的劳动技能。职业性的劳动任务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根据职业的不同有具体的任务和要求,如医生需要专门的医疗知识和能力,教师需要教育的技能和素养等。在基础教育阶段,开展职业体验教育是学生获得职业性劳动经验的可行路径。具体而言,职业体验教育在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有不同的要求,应该循序渐进设计任务要求,给学生提供力所能及的实践机会。以学农实践为例,幼儿园可组织幼儿参观农场,或者在幼儿园的小农场、小菜园中种植蔬菜、农作物,观察并记录其生长状况。小学可组织学生到农田开展团队合作的学农活动,如挖花生、挖红薯等。但在学农实践开展之前,教师要为小学生讲解使用挖土工具的基本技能及注意事项,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教会学生基本的劳动技能。中学可以采用任务驱动的形式,直接为学生布置学农实践任务,并以相对科学的标准评价劳动的质量或开展小组劳动竞赛。这样的实践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劳动能力,还可以让他们体验到劳动的艰辛、收获的喜悦,更领悟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在服务他人中提升劳动价值观

 

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不是靠说教就能让学生认同的,而是要通过亲身体验才会有真实的感受。如果说学生在日常的自我服务中可以养成劳动习惯,那么,学生在服务他人、无私奉献中能够体会劳动的光荣、崇高、伟大与美丽。在某种意义上,这也是劳动教育最高的目标追求。

服务他人的劳动可以是做家务劳动服务于父母亲人,做班级值日服务于同学,也可以是做志愿服务、义务劳动服务于陌生人。具体而言,幼儿、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可以从服务身边的人做起,在为父母亲人服务中得到父母亲人的赞赏,在班级值日时得到同学老师的认可,初步体会到劳动付出可以让他人受益,在用劳动帮助他人中体会劳动的乐趣。对小学高年级的学生、中学生而言,可以到社区、养老院、医院等公共场所做志愿服务、义务劳动,进一步体会劳动付出的崇高与伟大。总之,服务他人的劳动更多地要求学生在与家庭、学校、社会的互动中体验劳动的社会价值,实现劳动情感的飞跃,最终提升劳动价值观。

对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而言,劳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劳动价值观,为未来走上社会工作做理念和技能上的初步准备。因此,针对不同学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水平,采取不同的路径方法培养其劳动兴趣、劳动习惯、劳动能力、劳动情感等至关重要。新时代的劳动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创新思路,因地制宜,与时俱进地寻求劳动教育的可能途径与方法,将劳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作者系河南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副院长)

责任编辑:杨静

刊于《教育家》杂志2019年5月刊 总第173期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版权所有:教育家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