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
滚动新闻:

2019首届中国-新西兰校长论坛在京召开

时间:2019-10-12作者:王楠来源:教育家杂志社

本刊讯 10月11日,“2019年首届中国-新西兰校长论坛”,在北京一零一中圆明园校区召开。论坛经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海淀区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和新西兰奥克兰孔子学院共同支持,由北京市海淀区教委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公室主办,北京一零一中教育集团承办。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张若冰、海淀区教委主任王方等多位海淀区领导,新西兰驻华大使馆教育参赞Miranda Herbert出席论坛。北京一零一中教育集团校长陆云泉、北京师范大学第三附属中学校长白计明、新西兰卡皮提中学校长Tony Kane、奥克兰孔子学院院长周兵等多位资深教育工作者参与论坛交流。论坛围绕中国、新西兰双方“跨文化交流与未来教育的探索与实践”进行多领域的交流探讨。

海淀区政府副区长张若冰与新西兰驻华大使馆教育参赞Miranda Herbert分别致论坛开幕辞。

张若冰表示,未来海淀教育与世界对话将聚焦国际范围内更多教育热点和难点问题,通过学习先进教育理念与实践经验,取长补短,不断提升海淀教育的整体水平。他希望未来通过更多的国际交流活动向世界展示海淀的教育形象,传播中国基础教育的声音。

 

2019首届中国-新西兰校长论坛在京召开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张若冰

 

Miranda Herbert也同样表示,新西兰和中国都有着多元的文化,此次校长论坛对深化中新教育交流,传播新西兰教育形象和理念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他也期待今后能更多地将中国文化融入到新西兰的基础教育中。

 

2019首届中国-新西兰校长论坛在京召开

新西兰驻华大使馆教育参赞Miranda Herbert

 

论坛主旨报告环节,北京一零一中教育集团校长陆云泉、新西兰卡皮提中学校长Tony Kane、新西兰圣约翰小学校长Viki Trainor、新西兰圣海利斯学校副校长Patsy Torrie就未来教育发展趋势、国际教育实践、培养全球公民等教育热点议题展开深入交流。

北京一零一中教育集团校长陆云泉表示,未来的教育是将会是自然、绿色、多元、开放、包容的生态智慧教育,是尊重生命和人成长规律的教育。他表示,北京一零一中通过混合式学习教学设计,打造了一套混合学习空间和教学环境的新教学方法,通过生态性的智慧教育、智慧课堂架构了新的未来校园。

 

2019首届中国-新西兰校长论坛在京召开

北京一零一中教育集团校长陆云泉

 

未来学校教育将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尤其是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技发展趋势。但他认为学校教育的本质不会改变:“我们要构建一个终身学习的学校,混合学习的学校,体验学习的学校,让人学会学习的学校,懂得创造分享的学校。”

新西兰卡皮提中学校长Tony Kane则对国际化教育和跨文化教育做了深度分析。以中国文化教育为例,他表示卡皮提中学有自己的普通话助教,而且他们充满热情,通过他们卡皮提中学了提高学生对于中国语言、文化的学习和理解。他相信正是在这样的跨文化教育中,学生能够逐渐理解文化的多元性,能够将自己视为全球公民,培养他们的世界公民责任感。

 

2019首届中国-新西兰校长论坛在京召开

新西兰卡皮提中学校长Tony Kane

 

海淀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学校校长董红军在报告指出,面向未来的教育需要老师自我赋能和自我变革,需要激活教师的创造激情和陪伴引导学生的热忱。

 

2019首届中国-新西兰校长论坛在京召开

海淀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学校校长董红军

 

新西兰圣约翰小学校长 Viki Trainor和 Patsy Torrie的《用未来视角培养全球公民》主旨报告,展示了在未来视角下,中国教育系统、新西兰教育系统以及新西兰小学教育之间的关系。新西兰塔瓦中学校长Brendon Henderson重点探讨了未来教育的框架模式。

论坛还举办了多场沙龙交流,沙龙由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吴颍惠主持。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二小学、北京一零一中教育集团石油附小、北京师范大学第三附属中学、新西兰迪瑞莫阿娜小学、新西兰伊登戴尔小学等多所中新学校校长就“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探究”“ 在国际化背景下如何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德育培养”的话题展开深入探讨。

 

2019首届中国-新西兰校长论坛在京召开

 

此外,北京一零一中还与新西兰卡皮提中学、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学校与新西兰塔瓦中学分别结成友好学校关系,双方举行了友好学校签约仪式。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版权所有:教育家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