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
滚动新闻:

线上教育,老师准备好了吗?

时间:2020-03-13作者:谭娟来源:教育家杂志社

为防控新冠肺炎,各地延期开学。“停课不停学”背景下,线上教育成为刚需,各种教育平台与教育资源的涌入,线上教育犹如插上了翅膀,面向未来教育的新形态初见端倪。作为教师,我们该何去何从?

特殊时期的“停课不停学”,让老师们从线下教师秒变“网络直播”。许多老师发出感慨:这次网课倒逼自己不仅学习了制作微课的方法、录屏、直播等技术,还学会了在各大平台上筛选整合教育资源,是教育技术、信息素养快速长进的时期。

在各地线上教育蓬勃兴起之际,我却产生了隐隐的担忧。当下的线上教育完全被线上教学所替代,线下的应试教育被复制到了线上,学生从纸上的刷题变成网上刷题,教师的信息技术反而成为了应试教育的“帮凶”。

教师线上“教”的热情与学生线上“学”的抵触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教师在网络的一端侃侃而谈,隔空的学生拿着手机玩耍;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总有学生不能完成提交;教师的网课学生不听,家长选的是其他网课;线上教师的作用被稀释,线上教育质量也大打折扣。

这些看似是线上教育的问题,静心思量,与线下教育如出一辙。长期以来,学校采用班级授课制的工业化统一方式“教育”学生,“教师“一讲到底”,采用“题海战术“,“用一把尺子量学生”,忽略学生个体的差异……一旦学生离开教室,一旦教师失去掌控力,可想而知,隔着屏幕的学生还会愿意听那些枯燥乏味的陈词滥调吗?

线上教育犹如一面“显微镜”,把教育中的“痛点”数倍级地放大在教师面前。

面对“疫情”下的线上教学,教师是否需要反思?教师需要做出哪些改变,适应在线教育的新模式?

首先,师生关系要从垂直走向平行。

在线教学与传统的班级授课制有着根本的区别,教师失去了对学生的现场控制,原本被赋予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权威地位被撼动,学生可自由选择学习在场或不在场。过去教师实施的外部压力及措施,其功效在此时荡然无存,能发挥功效的只能是教师的关怀与支持,引导与启发,共情与激励。教师从“神坛”走下来,从过去的监督者变成了陪伴者。如何成为学生喜爱的教师?将是教师面临的首要挑战。在疫情期间,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进行日常生活交流连接情感,做学生的生命守护者,学习陪伴者,心理支持者,拉近师生的情感距离。

其次,知识边界从封闭走向开放。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课堂。疫情期间发生的人和事,都是学生认识社会的一本丰富而厚重的教科书,如果教师能有效利用好这些教育资源,那么这段疫情经历将成为学生成长的最好馈赠。在疫情中,有人性的光辉,也不乏人性的丑陋,这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的最好时机。我们教会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学会理性地分辨与判断,帮助他们增强“精神免疫力”,帮孩子成为有独立人格、公正善良、负责担当的人。

学校不再是象牙塔,知识不再局限在书本,学习不只是为了升学,成绩不代表成长。“宅家课程”应该是丰富的,多样的,能促进学生生命自觉成长的。除了学科课程,电影课程、阅读课程、艺术欣赏课程、健康防疫课程等都将成为以往学校课程的有效补充。教师可以抓住这个时机,开发出更多优质的在线课程。

再次,教学从利师走向利生。

过去的课堂是教师统一指挥,学生听命执行,教师只管“教”,学生只管听。如今每个家庭成为了教室,教学场景的改变,使教师的“教”的作用被稀释;教师失去了主导权,控制权,课堂让教师从过去的要求学生“认真听”变成了教师要求自己“怎样讲你才会听”,教师必须思考怎样的课堂才能吸引学生,课堂从“教”为中心向“学”为中心瞬间转变。由于学生在没有外界压力的前提下注意力很难持久,教师不得不思考,每次讲授时间多长合适?如何让学生更有参与感? 同时,面对海量学习资源,学生拥有更多的选择权,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有差异,教师给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方案的定制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最后,学习从机械训练走向任务解决。

在线学习的核心是学,而不是教。教师不是靠“刷题秘籍”来训练学生,而是需要更多地设计任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好学,用任务驱动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引导学生从问题出发,进行探究性学习,最终让学习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如我校开展“用三行诗致敬英雄”“为爱朗读”等活动,让学生自己创作作品,歌颂新时代。

线上教育,既是危急时刻的一种应急措施,更是未来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这次疫情,催生了在线教育的发展进程,推进了教育变革的步伐,让我们共同期待教育的春暖花开早日到来。

(作者单位:湖北省宜昌市西陵区绿萝路小学)

上一篇:党旗下,有我们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版权所有:教育家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