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
滚动新闻:

用战“疫”这本生命教材开启更宏大的生命课堂

时间:2020-04-15作者:谢为民来源:教育家杂志社

中国古代有一种哲学思想叫“天人合一”,荀子也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是中国人必须经历的“生命大考”,它告诫我们:大自然的运行是有规律的,掌握规律才有力量;自然万物是有生态位的,剥夺其他生命的生态位就是剥夺自己的生态位。于教育人而言,因疫情而诞生的“网络课堂”也催生了一场教育的大考,激起的关于教育硬核问题的反思与追问似乎比任何时候来得都深刻。

 

“传统课堂”转向“网络课堂”是对教师职业能力的一种提升

 

2020年疫期,一段难耐的“宅家”时光,让“互联网+教学”一夜之间来到毫无准备的中国师生面前,随之而来的是学习空间的颠覆,课堂模式的翻转,学习社群的重构……教师们在猝不及防中变身“十八线主播”。见屏终不如见面,云端终不如近身,线上单向输出终不敌线下多元传授,这一场“翻车式”的改变对教师们提出了严酷的考验。让冰冷的屏幕在输出学科知识的同时更输出教育温度,要求教师对师德素养再重新体悟;对空前庞大的教育资源进行细加工后再输送,要求教师对智慧教育再深度认知;将“生活即教育”内化成“尊重生命”“健康生活”的育人素材,要求教师对学校课程再科学重构;从面对有常生活的“知识育人”转向应对无常灾难的“生存育人”,要求教师对教育本质再理解,对育人方式再反思。疫情是一场灾难,也是一个契机,它倒逼教师们站在新的起点上去完成自身职业能力的再提升,使“线上课程”教育化,使时代情境教材化,让学生不“学伤”,家长不“陪伤”。

灾难,让每位教师极速成长起来,意外地获得了一种与不确定的世界共舞的能力。

 

“教室场域”转向“居家场域”是对学生成长自觉的一种唤醒

 

疫情对学生来说,是一次独特的人生体验。教育的重要责任是要让学生领悟到:人活着,要靠自己主动地活。在这个非常时期,大家要做一个生命自觉的人,做一个能自主管理生活的人,做一个能主动把握命运的人。疫情中的学生学习状态百象环生:“真学习与假学习”“浅学习与深学习”“有效学习与无效学习”……这是一场极具挑战的“学习的革命”。这时,学校管理者要善用“隔空抓手”把控好“停课不停学”的度,明确教学不是单向的传播活动,而是基于师生互动的人际活动,只有“线上课程”契合学生的兴趣,匹配学生的内需,才能让他们产生主动学习的内动力。同时,班级管理者要善施“隔空引力”, 通过“云端班会”、线上心理咨询、电话家访等形式指导学生制定作息时间表,自主管理时间;制定生活规划书,自主管理生活;制定个性化课表,自主管理学习。只有化“疫情危机”为“教育契机”,培养学生“自理”“自学”“自炼”的能力,才能把“居家学习场域”变得有情有趣有序,一张充满智慧的“战‘疫'课表”终将唤醒孩子们自我成长的生命自觉。

这样的唤醒,这样的成长,珍贵而有意义。

 

“单向陪伴”转向“多维陪伴”是对家庭教育作用的一次强化

 

非常时期的非常陪伴,倒逼家庭教育作用的强化,是这次“灾难”赐予我们的“家庭教育大礼”。如此近距又密集的陪伴时光让家长们成为居家战“疫”的命运共同体,成为学校的教学督导员、“云课堂”的技术指导员、孩子的健康心理师、思政教育的校外辅导员……家长如何在“家庭考场”中做好战“疫”答卷,把自己的角色调整到合适的教育生态位,发挥健康的家庭教育职能,让家庭成为亲子共同成长、彼此温暖的爱巢的确是个考验。

从未演练过的“云课堂”带给孩子的压力和焦虑是不言而喻的。此时的家长绝对不能把家异化为一个充满火药味的争斗场,一个上传下达、颁布命令的会议室,一个滔滔不绝、说教辩论的讲堂。居家学习期间家长要充分尊重孩子的心性,帮助孩子从充满焦虑的状态变为充满爱、真诚、自由的状态,实现真心、爱心、平常心的复归。家长要认识到疫期陪伴不是简单地陪学、陪练,而应该超越教育功利性,引导出孩子生命内在的无限天赋,抓好培养孩子自觉性的大好契机,实现教育本质的复归。

当然,一场“灾难”不会把家长瞬间变成“全能守护神”,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站在教育的更高格局上指导构建“家校管理共同体”,通过开通“空中家长课堂”、连接“心理健康大讲堂”、讲好“最美家风故事”等渠道来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共通、共识和共情。

 

“知识教育”转向“生命教育”是对教育理念回归的一次拷问

 

“停课不停学”创造了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迹,也是对教育理念回归的一次拷问。我们必须领悟到“学”其实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学”不仅是完成知识学习,更要有健康教育、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的渗透。若把“学”肤浅地理解为知识学习,是对教育的异化,是长期以来教育被功利地理解为知识教育的结果。无论在疫期还是在安全期,知识缺位可以弥补,教育缺位难再修复。以战“疫”这本生命教材为情境,重构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实现正确的教育理念复归,让孩子们能担起责任、树起信仰,完成人格的提升,再重的灾难也终将化作美好。“知识教育”转向“生命教育”是对教育理念回归的一次拷问,拷问背后的答案是:教育要回到教育该有的样子,学习要回到学习该有的样子,学生要成为自己喜欢的样子。

自然是天行,规律要尊重。举凡之事,皆与人相关,而人的善与恶、美与丑,皆与教育有关。人类只有认识、尊重、敬畏自然才能从自然界获得恒常的力量,实现与万物的和谐共存。今日疫情的爆发,影射着昨天的教育;今天疫期的教育,影响着明日的孩子,“停课不停学”要表达的不是“知识不能缺少”而是“教育不可缺位”。

生活即教育,世界即教材。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感动,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不同的时代成长方式会变化,但育人初心不能改;不同的时代学习渠道会更新,但教育品质要恒守。 “停课不停学”要表达的不是“课程不能缺少”,而是“成长不可辜负”。

新冠肺炎疫情给这个时代的孩子提供了一本鲜活的生命教科书,只有用好“生命”这本教科书,才能为孩子的未来开启更宏大的生命课堂。、

(作者系江西省南昌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谢为民)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版权所有:教育家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