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
滚动新闻:

“云时代”背景下教师成长核心要素

时间:2020-04-30作者:张英来源:教育家杂志社

2020年,我们历经了漫长的寒假、延期开学和线上教学。这段特殊的日子改变了我们的教育认知和教育生态。在居家抗“疫”及线上教学的过程中,所有人都在调整中改变和适应,孜孜不倦地对未知进行探索和改进,这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绝佳机会。

人,是学校发展中的核心要素,教师是核心要素中的重要纬度,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始终是学校发展与改革的重要支撑。常态下的教师专业发展与成长,可以通过学校相关项目、校本教研、专家指导、活动推进等形式,系统有序地开展,教师间、教研组间、师生间思想沟通与生成直接而便捷,思维碰撞也更生动而可感,教师的成长途径丰富,成长效果显而易见。但线上教学阶段,不同于“面对面”教学,师生交流如同“隔岸观火”,缺乏真实的触感,存在沟通相对缓慢、相对局限的情况。

线上教学给教师成长带来了严峻的考验,但同时也引起了我们的思考:线上教学,不是把线下的教学方法复制到线上,而是要挖掘线上教学独特的魅力。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学习、探索改进,这个过程就是成长。

成长,需要教师转换思想,需要充分认识到线上教学的优势,顺势而为。同时,也需要学校在相应平台设置、评价标准上进行调整和改进,促进线上教学良性循环发展。

首先,教师要有成长意识和成长型思维。在《终身成长·重新定义成功的思维模式》中,卡罗尔·德韦克教授把人的思维分成了两种: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固定型思维的人,一旦形成某种习惯,就不容易改变,形成思维定势。成长型思维则会在实践中发现问题,不断调整,探索新的路径。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美国畅销书作家斯宾塞·约翰逊在他的著作《谁动了我的奶酪》中,讲述的也是如何应对变化,重新赢得奶酪的故事。因此,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在“云时代”已经来临的今天,缺乏成长的意识就会止步不前,没有成长型思维就不能应对突如其来的变化。

线下学习,课堂设置灵活,一个知识点,教师可以反复提问,反复讲解,直到每个孩子都听懂为止。为增加学习效率,还可以采用小组学习的方式,以学生之间的交流、研讨、探究促进知识点的理解内化。学生课堂走神儿、不守纪律,老师可以及时纠正或制止,确保学习效率。

但是,线上学习一切都发生了变化:老师如果讲的时间长,电脑那端却沉默了,甚至可能早就没有人影儿了;希望孩子们通过合作达到互相帮助的效果,但是,受技术及孩子自觉性等因素影响,可能比线下更低效。线上教学,老师每天盯着屏幕,眼睛干涩、颈椎疼痛,却收效甚微,学生失去了学习新知的好奇心,老师失去了职业的乐趣和成长的动力。

但是,当教师转变为成长型思维后,就会发现,摆脱固定型思维,将遇到更好的自己。

线上教学更重注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通过任务激发学习兴趣,达成的有效评价。“电子状”“通关排”“打赏卡”可以让学生保持注意力;“辩论赛”“微论坛”“秀笔记”可以让学生积极互动……这些事情看起来很费时间,但学生一旦产生兴趣,学习效果自然会提升。而这些手段的应用,是要教师转变传统教学中的“眼神杀”“表情令”思维,不断开发学习而获得的。

其次,通过线上整合,促进共享资源与共生状态的形成。自然界有这样一种现象:当一株植物单独生长时,显得矮小、单调,但与众多同类植物一起生长时,则根深叶茂、生机盎然。这便是“共生效应”。教师的成长也是如此。线上教学阶段,教师间沟通思想,交换意见的时间成本相对较高,彼此间了解与碰撞较少,容易限于“自我成长”的小圈子,而不知道他人的成长状态。

另外,线上教学教师要改变“掌控思维”,把更多精力花在想办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上;线上教学知识点讲解要精炼,考验教师知识分解、筛取与整合的能力;线上教学学习任务设计与难点讲解要有针对性,需要大数据支撑才能事半功倍。完成这些内容,仅凭一名教师“单打独斗”远远不够,因此,线上教学更讲资源共享,更需要集体智慧,更需要形成云上共生的状态,使教师间彼此了解,才能“隔屏”激发个人成长的愿望,达到团队共同进步的状态。

教师线上集体备课的目的不仅在于备课组教师间共享资源,整合材料、精梳思路、分工合作、探究方法,更在于通过集体活动,了解他人思想,反思自我行动,从而促进集体成长。学校可以通过小微课征集评比、教学设计展示、思想论文展示等活动,牵动教师探索线上教学思路方法,形成优质资源分享学习、成长思维相互促进的云上共生效应。

第三,评价标准与评价内容的调整。线下教学,制定课程标准,往往更注重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教法与学法的运用、课堂生成的把握、学生课堂参与度等内容。线上教学,依旧是学生的实际获得为重,但教师因素也依旧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因素。教师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对知识的精准讲解与知识整合等相关要素,都会直接影响线上教学效果。因此,“云时代”背景下,科学的评价标准与评价内容直接牵引着教师探索与实践的方向。

线上教学,教师应提供给学生明确的学习任务和清晰的课程组织结构,促使学习者成为课程内容的责任者,并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反馈,掌握学生学习效果。此外,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有适当的线上交流互动,可以营造积极的团队学习环境。这些都是线上教学评价中的重要因素。

此外,还要通过学生学习习惯养成与成果展示,评价线上教学效果。如,对学生的学习管理要做到每天学习有时段、每次作业有时限、每次评价有反馈、每次学习有痕迹、每段成长有主题,此外,还可以进行学习成果的展示。这样的学习管理可以保障学习效果,更考验教师的教学管理与评价能力。

人生就是一个不断自我完善的过程。古人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陶行知先生也说,“一天新似一天”。教师的成长是教师扩展自己的生活情趣和整体修养的一个部分。未来已来,只有面对变化,努力调整自己才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愿每一位老师,在探险的过程中,重新认识自己,迈出新的一步。

(作者系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大兴南校区校长)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版权所有:教育家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