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
滚动新闻:

【经验推介】家校携手 “艺”同抗疫

时间:2020-07-30作者:王鸿来源:江苏省睢宁县李集镇中心小学

2020年的春节很不一般。

我们知道了一个新词语——新型冠状病毒。它就像一个恶魔一样,四处游荡,嚣张跋扈。这是一种新型病毒,它很微小,但很凶猛;它看不见,但很猖狂!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国家高度重视,1月24日,江苏省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25日,全省教育系统及徐州市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徐州市教育局也迅速作出部署,实行严格的科学防控措施。

为了好好保护自己,我们号召同学们待在家里,不能外出旅游,不能走亲访友,度一个“封闭式”的漫长寒假。居家防疫的日子里,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江苏省睢宁县李集镇中心小学专门开设了“家校携手,‘艺’同抗疫”课程,号召学生们共同打赢这场“攻坚战”。

 

争当“卫生达人”

 

我们利用微信群、QQ群给家长和孩子们普及相关防疫知识:

第一,学会正确佩戴口罩,养成“出门必戴口罩”的好习惯;

第二,学会正确洗手,养成“勤洗手,会洗手”的好习惯;

第三,养成打喷嚏或咳嗽时捂住口鼻的好习惯。

我们还邀请家长配合孩子,以照片和短视频的形式记录自家的执行情况,上传至班级微信群、QQ群,鼓励孩子和家长争做“卫生达人”!

 

争做“健身能手”

 

居家防疫的日子里,我们建议学生坚持锻炼身体,以室内运动为主,每天至少锻炼1小时。我们为孩子和家长们制定了“健身计划”:

第一,开展一分钟跳绳、仰卧起坐、坐位体前屈等锻炼;

第二,向父母长辈学习斗鸡、跳皮筋、打弹子、跳房子、多米诺骨牌、踢毽子、翻线绳、打宝(拍方宝)等传统游戏,一起感受传统游戏的魅力。

通过这些活动,家长和孩子之间的距离拉近了,交流多了,体会到了亲子活动的快乐。

 

争创“劳动明星”

 

“幸福的生活从哪里来?要靠劳动来创造。”古老的歌谣告诉我们“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快乐”的道理,我们号召学生帮家长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

第一,学会整理自己的房间,美化自己生活的空间;

第二,学做一道菜,勤洗几次碗,掌握一些生活小技能。

孩子们在家长的指导下,做了力所能及的家务,在劳动中体会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孩子们在班级群中晒出自制凉皮、油条、蛋糕、水果拼盘,晒出养的多肉植物、水培蒜苗,晒出整洁的房间、洗衣的场景,一张张照片记录了他们的成长。

 

争竞“才艺标兵”

 

过于漫长的假期,一定不能虚度光阴,结合抗疫行动,我们布置了如下任务,希望孩子用聪慧预防病毒,用爱心传递感恩:

活动一,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听到这么多白衣天使“逆行”的故事,看到村口、小区门口、高速路口等地那些坚守岗位、设卡排查的公务人员、志愿者们,同学们有什么感想呢?请用文字记录下自己的感受,或给他们写一封信,为他们加油,向他们致敬。

活动二,请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制作《江苏省每日疫情变化统计图》,内容包括确诊人数、疑似病例人数、治愈人数、死亡人数等。

活动三,新冠肺炎在我国肆虐的同时,也悄无声息地蔓延到了其他国家,如:美国、泰国、韩国、日本等,请同学们录制一段英语小视频,告诉外国的小朋友面对病毒应该怎么做。

活动四,请同学们录制抗疫视频或音频,并用微视、抖音、快手等app,将爱传唱出去。

活动五,请同学们设计一个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人物形象,并配上自己的创作理念,用画笔传递抗疫的决心。

活动六,国难面前,中国人的团结再一次经受住了考验。请同学们以“加油中国,我们都在”为主题,制作一份手抄报。

在“苏鄂一心,‘艺’同抗疫”公益征稿活动中,学校硕果累累。王嘉玉、刘佳、张亮杰、姚雅文、顾影花老师及孩子们的四十余幅绘画作品还在多家媒体上发表。五年级李逸轩同学爱好书法,在家里通过书法表达对战胜疫情的信心,对抗疫英雄的赞诵。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学校时刻让课堂与生活、课堂与社会连接起来,培养学生们的社会责任感,让学生们用自己的艺术作品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家校携手 保驾护航

 

4月13日,学校首批师生返校复课,为了疫情防控的需要,学校采取“错峰上下学、分班授课”的模式,保证学生安全。可教师授课时间随之增加了一倍。为解决人手不足的问题,学校利用家校共育微信群,“云端招募”常驻本镇、家中人员无外出的家长志愿者,义务承担起校园卫生保洁、消毒和护送孩子上学、放学等任务,为孩子们“保驾护航”。

家校之间有个娃,一头连着学校一头连着家。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成长,抗疫期间学校从“引领、沟通、合作”等层面全面推进家校共育,“艺”同抗疫,力争“为每个孩子谋个好前程”。

(作者:王鸿)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版权所有:教育家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