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
滚动新闻:

一所学校对创造教育的追寻和坚守——《创造的力量》新书发布会举行

时间:2021-05-24作者:韩志成来源:教育家杂志社

5月20日,由上海市教育学会、《上海教育丛书》编委会、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局主办,静安区和田路小学承办的“创造·新·教育——《创造的力量》新书发布会”在上海举行。

 

一所学校对创造教育的追寻和坚守——《创造的力量》新书发布会举行

静安区教育局局长陈宇卿致欢迎辞

 

一所学校对创造教育的追寻和坚守——《创造的力量》新书发布会举行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上海教育丛书主编尹后庆致辞

 

一所学校对创造教育的追寻和坚守——《创造的力量》新书发布会举行

上海教育学会秘书长朱蕾主持新书发布会

 

静安区教育局局长陈宇卿充分肯定了和田路小学四十年来坚守“和田精神”,坚持创造教育特色发展,体现出不畏功利、不惧艰难的定力体现了面向新时达教育任务而做出的主动变革,值得称颂。

 

一所学校对创造教育的追寻和坚守——《创造的力量》新书发布会举行

和田路小学校长张军瑾作主题报告

 

上海市静安区和田路小学校长张军瑾以《创造的力量——一所学校40年的创新坚守》为题,对其40年来的“创造教育”进行了介绍。张军瑾表示,“创造教育”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创造发源——以“十二技法”为标志,形成创造教育方法;内涵发展——以“课程建设”为标志,提升创造教育品质;与时俱进——以“学校文化”为标志,凝练创造教育价值。此外,张军瑾还介绍了“和田的创造力量”,即培养创造型人才,坚持不懈;遵循创造教育实施和发展的规律,循序渐进;让创造成为理想,创新坚守。

 

一所学校对创造教育的追寻和坚守——《创造的力量》新书发布会举行

上海教育学会副会长苏忱做专家讲评

 

上海市教育学会副会长苏忱表示,创造教育是理念、技术和方法,随时代变迁而不断丰富其内涵。从“和田十二技法”到“创造教育”,既体现了创造教育内容的发展,更体现了内涵的不断生长。“‘创造教育’可以帮助孩子们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过渡,也培养了孩子的基本素养。”

 

一所学校对创造教育的追寻和坚守——《创造的力量》新书发布会举行

中国创造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同济大学工程与产业研究院院长张亚雷做专家讲评

 

中国创造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同济大学工程与产业研究院院长张亚雷对和田路小学师生在青少年科技创新领域做出的努力表示赞许。“和田路小学已经成为上海乃至全国开展‘创造教育’最具影响力的学校之一,在推进全领域的教育实践改革中做出贡献。

上海教育学会会长、上海教育丛书办主编尹后庆认为从《创造的力量》一书中可以看到和田路小学在历任校长带领下对创造教育的追寻和坚守,“这是一所有情怀的学校,更是一所有使命感的学校,‘执拗’于创造教育40年,攻克难关、不断进取、持续进步。”尹后庆认为,小学阶段的创造教育是奠基,教育工作者要为国家培养未来创新型人才而努力。

尹后庆提到,要教育学生从问题出发学习知识,提高学习能力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继而激发兴趣。“如和田路小学的创造教育,就是先激发孩子的兴趣,在兴趣发展中遵循成长规律,建设不同的学习环境、利用多种学习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尹后庆表示创客活动是指学习者在日常生活中参与到创意产品的制作,并通过各种形式进行交流并分享创作过程的活动。“和田路小学的创造教育发展,能够按照现在学习科学所提出的方向进行深化,提倡孩子们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将自己的的创意想法表达出来。”尹后庆认为,未来如何推动上海基础教育阶段学校的创造教育、点燃创新之火,值得所有教育者思考。

 

一所学校对创造教育的追寻和坚守——《创造的力量》新书发布会举行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上海教育丛书主编尹后庆尹后庆和上海教育出版社社长缪宏才为学校代表赠书

 

会上,会议主办方向参加活动的学校代表进行了赠书仪式。和田路小学学生对其创新作品进行了展示,通过演讲与演绎的方式展示创意,介绍研究过程,一个个天马行空的作品体现出学生们丰富的创意和想象力。创造的力量源于信念与勇气,和田路小学用四十年的实践,践行着“让创造成为理想”的精神,致力于为创造教育做出更多贡献。

 

一所学校对创造教育的追寻和坚守——《创造的力量》新书发布会举行

“做自己的创造”学生活动照片

 

(作者:韩志成)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版权所有:教育家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