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
滚动新闻:

期待理想的教育

时间:2017-12-12作者:杨东平来源:教育家杂志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育的本质是非常人文化的,一点都不功利。它是一种启蒙,一种唤醒,一种打开,一种点燃,是培育丰富的内心世界,提高人的精神高度,对学生进行人格养成的教育,而知识教育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

但是,这样的理念在现今人们的认识中还是稀有的。比如人格养成,其实我们有着特别珍贵的资源,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诗书礼教之国,中国传统教育就是以人文教化为核心内容的一种教育,而且有着明确的目标,那就是塑造君子人格。

但如今,在有些时候人们似乎远离了这个目标。尽管很多学校把育人为本的口号喊得很响,但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很看重分数的,没有把人格养成放到核心位置。但如果教育偏离了教育本质,丢弃了我们珍贵的文化传统,培养出来的人或将是考试机器,或将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对于一个人来说,优秀的性格、情感、气质等,是重要的安身立命之本。同样,一个人能力的养成,最重要的是可迁移的能力、学习的能力,而不是具体的专业知识,因为具体知识是很快可以习得的,或者说是很容易从“百度”获得的。

如今的大学生就业不易,但用人单位找到适合的人也很难。一方面大量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一方面大量企事业单位招不到人,这两个现象一直是并存的。其中,除了有一些结构性的失调,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现在大学培养的一些人才不符合劳动力市场的需要。

用人单位反映最看重人才的两个素质,一个叫价值观,就是基本人格,有没有服务社会的公益心,是否是一个三心二意、投机取巧,拿企业当跳板的人。第二是可迁移的能力,就是沟通能力、合作能力,有没有行动力、创造力,有没有业绩,然后是组织管理能力、勇气和意志力,可是以往我们的教育往往忽视了这些能力的培养。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方针都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就是“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统一”。从世界的角度来看,在各国教育纲领、教育方针的制定中,个性发展都被放在第一位。而在教育现实中,许多情况下由于全面发展难以达到,操作中就成为了平均发展、平庸发展。在这种教育模式下,最受伤害的是人的个性。

我们知道全世界多数优秀人才都是“片面”发展的,无论是科技人才还是人文英才,因为他们只有在其特长方面充分发展了,才能达到一定的高度。

古希腊圣殿上刻着一句话,叫做“认识你自己”,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自古以来的教育智慧,就是人的自我发现、自我实现。所以,今天我们应该非常清楚,教育的功能就是帮助人的自我发现和自我实现,让他们做最好的自己。

(作者系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版权所有:教育家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