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有力量的思想 影响有追求的师者
滚动新闻:

从“ 万分懊悔”的选择到播撒幸福的种子

时间:2018-03-27作者:于大伟来源:

于大伟:教育部首期中小学校长领航班学员,山东文登人,1987年7月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物理系,同年工作于西宁市第二十一中学( 原西钢集团子弟学校)。1992年任西宁市第二十一中学校长,1995年被提拔为西钢集团教育处副处长。2001年,回到母校担任校长。

 

从“ 万分懊悔”的选择到播撒幸福的种子

 

20世纪60年代末,在“三线”建设的召唤下,我随父母来到了青海,1973年至1983年在西宁钢厂子弟学校(现西宁二十一中学)读完了小学和中学,1983年考入陕西师范大学物理系,1987年大学毕业回到了自己的母校任教,这一教就是30年。如今,教育已经成为我终身为之奋斗的事业,但是,当初对于教育我是极不喜欢的,一度因为填报了陕西师范大学而“万分懊悔”……

 

“三线”建设者子弟 传承使命与责任

1987年,我告别了美好的大学生活,回到了自己的母校西宁钢厂子弟学校。当时学校教学质量很不好,已经几年没有培养出大学生了,高中没有生源,面临着办不下去的危险。尽管我很不情愿地开始了自己的教师生涯,但我的成长环境,让我看到父辈“三线”的建设者们的责任和担当,他们为了祖国的建设舍家撇业,不远千里投身到大西北的建设中,是他们让我懂得了什么是责任,什么是担当,也因此在我的基因中刻下了艰苦奋斗的精神。这种从父辈那里传承下来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不允许我得过且过、误人子弟,我在内心深处把重振母校的教育当成了自己的责任和事业发展目标。

在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驱使下,我开始刻苦钻研教法,研究学科专业知识,提高业务能力,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学生身上,用心去关爱我的学生。有一次地震,教学楼晃得很厉害,大家都往外跑,我却往教室跑,去疏散我的学生,自己最后离开教室。我用我的爱换来了学生的爱戴。经过三年的艰苦努力,1990年我所带的班级有11位同学升上了大学,班级的物理成绩超过了西宁市重点中学的平均分。一时间我的名字在西宁钢厂家喻户晓,家长们对学校重拾信心。毕业的孩子与我告别的时候,每人都流着泪给我认真地鞠了一个躬,那时我似乎感觉到了教育的美好。

1992年,我被提任为校长,当时的学校百废待兴,我和我的团队励精图治,大刀阔斧进行改革,建章建制,使学校的管理逐渐走向制度化、规范化;教风、学风有了根本性的转变,教学质量稳步提高。1995年,我被提任为西钢集团公司教育处副处长。1998年,企业主辅分离时,我放弃了高工资待遇回到学校担任校长,直至2001年学校移交西宁市教育局,更名为西宁市第二十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