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
滚动新闻:

世界教育:2030年愿景

时间:2016-04-13作者:熊建辉来源:《教育家》杂志2016年4月

新目标:包容公平优质的教育

2015年11月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大会审议通过了《教育2030行动框架》,这为贯彻实施《2030年全球可持续发展议程》和《仁川宣言》提出的“迈向包容、公平、优质的教育,促进全民享有终身学习机会”的目标提供了蓝图。《行动框架》在《仁川宣言》提出的新愿景基础上,提出了为实现“教育2030”新愿景必须坚持的理念:

第一,教育是全球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核心内容和目标,也是成功实现其他可持续发展目标必不可少的因素。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突出了教育的重要作用,将教育目标进行单列;同时在健康、成长与就业、可持续消费与生产、气候变化等其他几个可持续发展目标里提及教育的目标。 “教育2030”议程纳入了此前全民教育目标中未完成的事宜,关注与教育相关的千年发展目标。受到人文主义教育与发展观的启发,新议程以权利为基石,以人权和尊严、社会公正、和平、包容和保护的原则为构建基础,同时兼顾文化、语言和种族的多样性,共同承担责任与问责。

第二,总结世界全民教育运动的经验和教训。“教育2030”的创新之处在于其透过终身学习路径,关注不断扩大所有教育层次的入学机会,促进包容、公平、优质的教育和学习结果。以往的主要经验是全球教育议程应该在整体的国际发展框架下才能更好发挥作用,要与人道主义的回应建立强有力的联系,而不是让其与独立的全民教育目标和与教育相关的千年发展目标随机地产生作用。新的教育议程关注包容与公平,即给予每一个人平等的机会,不让一个人掉队。所有人,无论其性别、年龄、种族、肤色、民族、语言、宗教信仰、政治立场、国家或社会出身、财产或个人出身,以及那些残障人士、移民、原住民、儿童和年轻人,尤其是那些处境不利或处于其他状况下的人们,都应该有机会获得包容、公平、优质的教育和终身学习机会。这意味着,至关重要的是应该以前所未有的步伐,动员多方共同努力,调动所有资源去改变当下的实践。“教育2030”议程的另一个新特点是普适性,适用于全世界所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第三,积极应对全球社会的挑战。《行动框架》指出,必须在当今发展的大背景中审视“教育2030”。教育系统必须相互关联,回应迅速变化的外部环境,如变革的劳动力市场、技术的更新换代、城镇化的兴起、政治环境的不稳定、环境恶化、自然风险与灾难、对自然资源的争夺、人口压力、全球失业率的攀升、贫穷的困扰、不平等的扩大以及和平与安全所面临的更多威胁。到2030年,教育系统需要招收数以十亿计的儿童和青少年接受基础教育,包括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和初中教育,并为所有人提供公平接受高中教育和高中后教育的机会。同时,为幼儿提供早期保育和教育,确保儿童的长期发展、学习和健康也非常重要。对于教育系统而言,确保所有儿童、年轻人和成年人学习并获得相关技能,包括娴熟的书写能力,亦至关重要。儿童、年轻人和成年人需要开发终身所需的灵活的技能和能力,以便他们能在一个更安全、可持续、互相依存、以知识为基础、受技术驱动的世界中生活与工作。

第四,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关切。《行动框架》认为,对人类发展和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性的教育目标及其相关性的最新关注,是“教育2030”的突出特征。这一特征融入从全局出发的人文主义愿景中,可以为新的发展模式做出贡献。人文主义教育愿景超越了以往的教育功利主义取向。它理解的教育是包容的,对促进民主和人权、提高全球公民性、宽容性、公民参与以及可持续发展都至关重要。与此同时,教育可以促进跨文化对话,培养受教育者对文化、宗教、语言多样性的尊重,而这些对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公正具有重大意义。

第五,积极扩大教育受益面。《行动框架》指出,教育在根除贫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帮助人们获得体面工作,增加人们收入,提高生产效率,助力经济发展。教育是实现性别平等的最有力的方式,能让女童和妇女充分地参与到社会和政治中,并拥有经济权利。教育同时是提高个体健康水平最有效的方法,并能够确保惠及下一代。教育能挽救数以百万计的母亲和儿童的生命,帮助他们预防和遏制疾病,教育也是减少营养不良的重要因素。此外,教育有助于促进对残障人士的包容,能为生活受到危机和冲突影响的儿童、年轻人和成年人提供基本保护,而且为他们提供重建自己生活和家园的工具。

第六,努力为冲突和紧急状态下的人群提供教育机会。《行动框架》指出,赋予全民受教育的权利,需要时时处处创造更多机会,那些冲突中的国家与地区尤其需要如此。教育最大的差距大多出现于冲突和紧急状态中。因此,非常有必要开发更加灵活的,能应对冲突、社会动荡和自然灾害的教育体系,确保在紧急状态、冲突和冲突后形势下都可以提供和维持教育。需要更好的教育来阻止和减少冲突与危机,促进和平。

新期待:不让任何一个人掉队

《行动框架》重申了贯穿于“教育2030”议程中的三大基本原则:

第一,教育是一项最基本的且可以获得的人权。为充分实现这一权利,联合国各会员国必须确保每一个人都能普遍、平等地获得包容、公平、优质的教育与终身学习的机会,并推动实现免费义务教育,不让任何一个人掉队。教育应致力于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增进相互理解、包容、友谊与和平。

第二,教育是一项公益事业,主要应由国家负责。与此同时,教育还需要社会来分担一定责任,这意味着任何一项与教育相关的公共政策的形成和实施过程都应具有包容性。与教育相关的民间组织、广大教育工作者、私立部门、不同社区、家庭、年轻人和儿童,在实现优质受教育权利方面都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而国家应制定并完善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教育的各项标准和规范。

第三,性别平等与全民享有受教育权利密切相关。实现性别平等的途径需要以权利为基础,保障女童和男童、女性和男性不但能获得并顺利完成完整的学校教育,而且要在整个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通过教育本身获得同等的权利。

总之,由《仁川宣言》与《行动框架》共同构成的“教育2030”全球议程,为世界教育发展描绘了新愿景、新目标,绘就了新的行动路线图。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博科娃表示,“教育2030”的通过经历了一个史无前例的磋商过程。在此之前,世界还从未就一项教育目标进行过如此深入的磋商。在这一磋商过程中,全球、区域和国家层面的声音均得到了充分反映。博科娃指出,《行动框架》旨在为各国落实“教育2030”议程提供指导方针,推动所有利益相关方围绕新的全球教育目标采取行动,提出实施、资助和审核“教育2030”议程的全球性、区域性和国家性方法,确保为所有人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版权所有:教育家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