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
滚动新闻:

“数字原住民”的网络生活

时间:2016-05-10作者:孙彩平  耿少萍  曹艺珂  王玮来源:《教育家》杂志2016年5月号

2. 网络聊天对小学生的交往能力有促进作用

调查显示,网络聊天提升了小学生的人际交往兴趣。在网络聊天中,84.5%的高年级小学生认识到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是需要他人和朋友的,74.6%的被试感觉到与他人交流的快乐,60.1%的被试选择更加积极主动地与他人交流和交往。

在网络聊天的习得行为向现实交往的迁移方面,55.8%的高年级小学生表示自己的语言能力得到了提高,59.4%的被试表示自己在现实中与他人有了更多的说话内容,64.8%的被试表示自己学会了运用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57.3%的被试表示自己能够在现实中更好地与不同性格的人进行沟通。

3.超过5%的小学高年级学生对网友有中度以上的依恋倾向,女生比男生更容易出现网络社交依赖

网友的存在对93%的高年级小学生不存在明显的影响,对5%的小学生存在比较明显的影响,对1.5%的小学生影响非常大。打字聊天是他们与网友沟通的重要方式,48%的人喜欢与网友打字交流。有约会见面聊天想法的人非常少。女生比男生更容易出现网络交友的沉溺。

4.心情好坏都想跟网友聊聊,主题是日常生活和学习

心情的好坏对小学生上网交友有一定的影响。近60%的人会选择心情好或者心情不好的时候上网交友。他们的聊天主题主要集中在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方面,有时会期望网友对他们的学习有所帮助,然而有31%的人认为网友并不会比现实中的朋友对自己的帮助大。

 

二、高年级小学生网络生活引导建议

 

根据以上调查结果,课题组提出如下建议:

1.抓住小学生网络生活的高发期,在三四年级对学生进行网络生活的指导。

2.对小学生的网络生活引导的内容,主要应该包括网络生活的时间安排、网络语言的文明、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网络学习资源的利用等。

3.对小学生网络生活的引导中,要注意性别与区域差异。男生侧重节制网络生活时间、语言文明及网络暴力行为向现实生活的迁移;女生侧重网络交友的指导。对农村孩子要引导他们利用网络拓展学习资源的意识与习惯。

4.必须与家庭教育力量联合进行小学生网络生活的引导。在学校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课或开展专题讲座的方式进行网络生活引导。

(此为教育部“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网络生活与青少年道德成长的深度研究[DIA110285]”项目成果)

责任编辑 张志胜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版权所有:教育家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