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
滚动新闻:

课堂“独唱”如何变成“交响乐”

时间:2016-07-13作者:实习记者  王玲玲来源:《教育家》杂志2016年7月号

掌声、笑声、辩论声此起彼伏。原本由教师独唱的课堂变成了一支各种声音交织的“交响乐团”。日本著名教育家佐藤学在《静悄悄的革命》里所描述的梦想中的课堂真实地出现在了“助学法”课堂上。

作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研究课题,仲广群的“助学法”倡导教学要改变教师“主宰”“控制”的意识,改变学生“顺从”“依附”的地位,把机遇和挑战交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教学活动真正发挥出帮助、促进、催生的作用受到广泛关注。目前,该研究在国内已拥有100多所签约实验学校,5个整体推进县、区,逾万名实验教师。就连美国翻转课堂得奖者、加州大学安淑华教授也对“助学法”推崇有加。

“助学法”何以具有如此大的魔力?近日,带着疑问,记者走访了小学数学“助学法”创始人,南京市瑞金北村小学校长仲广群。

 

积蓄十数载冲动,“助学法”破茧而出

 

今年是“助学法”持续实验研究的第六年。六年,不算短。很多曾经红极一时的教学实验,几年后都在走下坡路,而“助学法”恰恰相反。这把由仲广群在南京市石鼓路小学燃起的星星之火,如今已经照亮了中国二十多个省市的100多所学校,逾万名实验教师加入其中。并且,这支队伍还在不断地壮大。

谈及六年前探索研究“助学法”的缘起,仲广群坦言:“有种积蓄已久的冲动,总觉得课堂再这样下去是不行的。”之所以会有这种冲动,很大程度是因为在来南京之前,仲广群已经在海安县当了13年教育局教研室的教研员。那时的他分管全县的小学教学。“这个岗位最大的优点是可以到处听课、评课,最大的缺点是心中有想法,手上没办法。”最终,一心想要有所改变的他来到了南京市石鼓路小学。旋即,一场教学改革试验喷薄而出。

据仲广群回忆,当时除了一位即将退休的老师外,石鼓路小学所有数学老师都“一个猛子扎了下去”搞实验。为什么全体数学老师,一个不落?仲广群有自己的想法:“你如果搞一个东西,只是优秀教师能搞,一般老师不能搞,这个东西可持续性不强,将来也推广不了。”

虽然满怀着改革的激情,但是,实践的道路并不平坦。仅课题名称就前后经历了“先学后教,少教多学”、“先研后教,以学定教”、“助学课堂”、“助学法”四次改变。最终,经研究团队反复讨论,一致认为这种实验课堂跟传统课堂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老师的作用不再是以前那个替代作用,“好像你学习,我替代你。我总是要求你这样、强迫你这样、控制你这样。我们现在是一种帮助、助推、促进、催生……所以,将课题命名为‘助学法’是最贴切的。”

 

三条公理,牢牢把住实验方向

 

诚然,课题名称是实验开始一年多之后才定下来的,但是,实验的过程自始至终都是扎扎实实,用实践慢慢推进。为保证方向不发生偏差,研究团队给“助学法”确立了三个公理:公理一,学习在本质上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公理二,学生的学习是终身的事情;公理三,学习不应只是知识的累加,更是自我的完善与创造。由这些公理又分别派生出九条定理,整个实验正是遵循着这些公理和定理所运行的。

回过头来看,这三条公理不仅牢牢把住了实验方向,还让这个实验具有了一般性和普适性。因为这是一个尊重人、促进人、发展人的实验。在仲广群看来,如果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情,教师就不能用精致的讲解去代替孩子亲自的实践。传统的“以教定学”必然会扼杀孩子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助学法”的公理出发,老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情来确定如何教。这就需要学生自己先研究,自己找出问题。当然,传统的“同学们,我们明天学35-36页上的内容,你们先回家看书……”,这种简单化、笼统化的方式早已被实践证明是没有什么意义的。怎么办?怎么才能让孩子有一种内驱力,自己真正的先学起来,先研究起来?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版权所有:教育家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