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
滚动新闻:

本刊专访上海市教委副主任贾炜

时间:2016-11-16作者:李鲁山来源:教育家杂志

贾炜:20世纪80年代,上海数学教育面临着数学课程内容与现实社会联系不够,不能适应城市经济发展需求;数学学习与评价形式单一,忽视学生学习过程的主动参与和体验等问题。围绕解决这些问题,真正发展孩子的数学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上海基础教育系统广大教育工作者着眼长远,扎根基层,大力推进上海中小学数学教育改革。

第一,连贯一致的改革思路。上海的数学教育在近30年的改革历程中,正确处理了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改变以升学为中心的“应试教育”、以“必修”为主题的课程教学模式。学生是发展的根本,教师有重要的帮助指导作用,两者不可偏废;保证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强调数学活动经验与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发展。上海开展的数学课程改革,重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加强课程主干——削支强干,构建更为简明的数学知识结构,拓宽创造性学习的多种课程渠道,增加数学课程的可选择性。

第二,海派文化的数学课堂。上海的数学教育处在近代东西文化交融的有利位置,海纳百川、广泛汲取,精细研究、实践融合,是上海数学教育的典型特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既强调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的多角度理解,又强调数学问题解决的有层次推进。上海的数学课堂在近30年改革历程中逐渐呈现四个基本特征:注重运用多种策略让学生迫切而有自信地学习;注重针对不同学生特点而有层次推进的教学设计;注重在教师指导下鼓励学生的多种尝试与探索;注重通过作业辅导而及时反馈并调整教学。上海的数学课堂,不仅继承了中国传统特色的概念性变式教学,更在此基础上提炼出过程性变式并广泛运用于课堂教学。受到国际数学教育界高度评价的过程性变式教学,有助于形成学生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而易于应用和迁移,从而取得优异的成绩,使上海学生的数学能力不仅高端学生优势明显,并且低端学生比例低、人数少。

第三,强而有力的教研与教师队伍。在上海数学教师培养过程中,注重以数学教学的实践知能为核心,帮助教师立足课堂主阵地、关心每个学生,并形成了相对成熟的教师指导系统。上海的教师发展指导者队伍来源具有多样性,建立了高校、教研、科研、培训、信息技术部门等的教师教育资源联盟,重心下沉到数学课堂,讲究课前的教学设计,突出课后的反复改进,逐步发展形成了“大教研”的格局。

解码三:上海义务教育如何从基本均衡走向优质均衡?

 

推进新优质学校的集群式发展,汇聚一批“不靠生源靠师资、不靠政策靠创新、不靠负担靠科学”的新优质项目学校。

记者:上海如何缩小学校办学水平差距,办好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为每个适龄儿童提供公平优质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

贾炜:目前来说,我们主要是从四个方面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第一项工作是建立城乡一体化的义务教育五项标准,从硬件上全面保障和提升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我们要求:一是围绕满足教育教学的新需求,完善学校建设标准,做好“一场一馆一池”(学生剧场、室内体育馆、室内游泳池)建设和改造。二是适应学生培养的新需求,加强中小学创新实验室建设、图书馆建设和安全教育共享场所建设。三是以互联互通、增进应用为终点,优化中小学信息化基础设施环境,提升普通教室信息化配置,建设多功能数字学习中心,加强中小学信息化移动终端配置,深化信息化应用和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加强中小学网络和信息安全规范化管理。四是统一城乡教师基本配置标准,均衡配置优质教师,完善教师培训制度,保障教师工资逐步增长。五是探索建立全市统一的义务教育生均拨款基本标准,健全市级统筹与区级投入相结合的义务教育投入机制。

第二项工作是学区化集团化办学,指导学区和集团聚焦内涵建设,通过先进办学理念辐射、骨干教师柔性流动、教育教学资源共享、设施设备场地共用、学校办学文化生成等,提升办学联合体内每一所学校的办学水平,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让广大市民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

第三项工作是继续推进新优质学校的集群式发展。这项工作我们从2011年就开始启动,目的是通过汇聚一批“不靠生源靠师资、不靠政策靠创新、不靠负担靠科学”的新优质项目学校,针对内涵发展瓶颈问题,组成不同项目的实践探索团队,真正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差异化发展,在协同探索中提升学校解决关键问题的能力,促进转型发展,提高办学质量。

第四项工作是促进城乡学校携手共进。从2007年开始,我们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委托管理,委托中心城区优质教育资源管理郊区农村相对薄弱的义务教育学校,以学校契约和团队互助的形式,向郊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辐射新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教学管理方式,快速提升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办学水平。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版权所有:教育家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