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
滚动新闻:

“ 和”:学校发展的永恒主题

时间:2017-02-09作者:樊锁强来源:教育家杂志

人文关怀,助推每位教师的成长。学校实行科学管理与人文关怀相结合,以“ 敬业、奉献、求实、创新”的锦园精神激励鼓舞全体教师;创新人事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

营造环境,创建和谐、宽松的工作氛围。走进校园,人们的目光总是立刻被天井楼顶正中间,那个浸透着墨香,透露着神秘的篆书——“ 和”字所吸引,令人感受到扑面而来的人文之光、人文品位和人性之美。走进办公室,办公桌上的每一盆小花,椅子的每一个坐垫,墙上挂着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四有好老师”的墙画,无不营造着和谐、宽松的工作氛围。

搭建平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学校始终重视教师专业的发展,引导教师成长为学习型、研究型、专家型的教师。学校实施“ 六课工程”“ 青蓝工程”,举办形式多样的赛教活动,邀请全省著名课改专家对教师进行培训等,全面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并为教师营造校园书香文化氛围,让每一位教师都走在阅读的路上。近年来教研氛围浓厚,学校教师开设校本课程30多门,编写校本课程教材50余种,学校还成为了“西安市十二五规划小课题研究”基地学校。

情满锦园,给教师一份职业归属感。学校就是许多教师的相爱的土壤。学校不仅给了他们职业的梦想和奋斗的方向,也圆了他们对爱情的畅想和家庭的渴望。锦园,是浓情的锦园,是老师们心目中最美的锦园。

良好、和谐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幸福同样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学校利用校园网站、微官网、微信公众号,开辟留言版和校长信箱,强化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了文明和谐、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和高雅的文化艺术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欣赏和创造美的能力,也增强了师生的责任感、荣誉感和团队精神。

学校的锦帆文学社充分展示学生的文采与心声。学校编印的《师大锦园国际学校报》为师生提供了交流思想、展示才华的平台,受到师生喜爱,荣获全国最佳中学校报。学校每年举办成人仪式,这既是对同学们毕业的祝贺,也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让每个学子都能怀着一颗感恩的心走出母校大门。学校结合自身实际,坚持组织“9.18”等不同主题的班会,通过手抄报展和书画展览等形式,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每年都坚持举办校园艺术节,举行学生书法、绘画、摄影比赛以及文艺汇演等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展现学校艺术教育成果。并开展中华古诗词诵读等多种活动,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同时,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

校园活动和文化的引领,丰富了师生的课余生活,营造了健康、高雅、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增强了师生的教育幸福感。在师大锦园,学生是幸福的,因为他们一路沉浸在快乐与幸福、成功与激情、挫折与奋进的成长感受中;在师大锦园,教师是幸福的,因为他们拥有为人师表的职业幸福感和自豪感,心灵更加高尚和纯粹。

以“和”文化立校,让师生在和谐文化的润泽中发展成长,让“ 和”文化的种子在师生心田里生根、发芽、成长,于是,文化因人而和、人因文化而雅。这样的文化的力量是深入而持久的,它已深深地根植于每个一位锦园师生的意识当中,成为稳定不变的基因。

师大锦园人正昂首阔步,努力将“和”文化发扬光大,“和”文化也正在以可视、可闻、可感的形式,浸润着师生的心灵,推动着学校向更高、更远的目标迈进。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版权所有:教育家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