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
滚动新闻:

刘希娅:教改路上的追梦人

时间:2017-03-16作者:姜乃强来源:教育家杂志

她有一个梦想:让每一个在校学生都能像红梅花儿一样美丽绽放;她有一种责任:通过六年的学校教育成就每个孩子的精彩人生。为此,她在教改的路上不断探寻,哪怕是蜿蜒曲折、荆棘丛生,不曾退却。她是谁?全国人大会议召开之际,记者采访了她——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谢家湾小学校长刘希娅。

校园安全的责任该如何分担、教师晋职考英语利弊几何,教育财政资金要提高使用效益、教师的绩效工资方案有待完善……3月的北京春风拂面,重庆市谢家湾小学校长刘希娅又一次走进人民大会堂,作为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她为教育的改革发展建言。作为全国基础教育界为数不多的全国人大代表,刘希娅是怎样的一个人,她走过了怎样的教改路,她如何被国内外众多教育专家熟悉并认同,她何以成为中央电视台新闻播报中的热点人物?带着这些疑问,记者近日走近刘希娅,走进重庆市谢家湾小学。

六年努力,精彩你的一生

“六年影响一生”。进入谢家湾小学,院内一块硕大的三峡石上雕刻的六个大字很是醒目。而这,也正是刘希娅办学理念的精华所在。如今看起来很是平常的这一提法,却凝聚着刘希娅对于教育的深思与熟虑,源于刘希娅对教育改革的思考与担当。漫步校园,抬眼望去,学校操场对面高高耸立的学生笑脸墙引人注目。在一张张学生笑脸的装点之下,校园显得生机勃勃、充满活力。这是一面动态的笑脸墙,对于学生来说,只要你努力,只要你追求,只要你愿意,你就可以向所有的人展示你的笑容。

走进谢家湾小学的教学楼,楼道内与墙壁上的各种画作,别具特色、很是抢眼。而这些画作的作者,均为谢家湾小学的学生。谢家湾小学用学生稚嫩的作品装点美丽校园,在带给人们美丽享受的同时,培养了孩子们的创造力与自信心,彰显了素质教育的魅力。

阳光、快乐、和谐……在这里,干部、教师、员工倾心交流,教师、学生、家长坦诚相待,孩子们率真活泼、锐意进取。在与学校师生的座谈中,记者深深感受到这一点。而在与刘校长的交流中,记者看到的是一位果敢睿智、淡定平和,对教育有着独到见解的教育改革领路人。

“教育即影响,六年影响一生”。刘希娅认为,中小学校长要实现教育理想,仅仅关注教育科研是不够的,必须在哲学、管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等领域不断学习、探索、实践。2004年,刘希娅校长在学校提出“ 六年影响一生”的办学理念,倡导“ 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的学校文化,力求学生“ 天天快乐,健康飞翔”。

在刘希娅看来:教育是一把双刃剑,它带给学生的可能是有利于终身发展成长的积极影响,也有可能是消极影响。曾经有人质疑:对于孩子来说,六年影响一生,也会有不好的影响,办学理念应改为“ 六年成就一生”。刘希娅认为,教育不能太功利,正因为有不好的影响,所以才要挖掘那些对孩子有利的因素,警惕并杜绝那些不良因素对孩子的影响。

为了学生,路再难也要走

“谢家湾小学课改,一次艰难的探索”。2014年4月,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以此为题,对重庆市谢家湾小学的教改进行了报道。此前,央视新闻直播间及国内多家媒体也对谢家湾小学的教改进行了报道。近年,美国、英国、加拿大以及北京、天津、山东等地教育同仁多次到该校考察学习。学校成为教育部“ 影子校长”培训基地和多个市区县的教师培训基地。

谢家湾小学何以受到如此关注?2004年,刘希娅来到谢家湾小学。抓住课程改革这一学校教育的核心要素,她提出了围绕学生终身发展所需的能力与素养,构建新的课程体系,让每一个孩子按照自己的优势去发展。尝试国家课程的破与立,进行地方课程的增与减,构建“ 小梅花”校本课程体系,刘希娅在教改路上前行。

2004年至2006年,学校确定了让每一个孩子按照自己的优势去发展的培养目标,明确了课改思路。2007年至2009年,学校建构了学科课程、社团课程、环境课程三类一体的课程体系,将学科课程由原有的十余门整合为5门。2010年至2014年,学校教改全面实施,“小梅花”课程体系不断细化,学校课程中心与社团中心相继成立。

不仅要对课程进行设计,还要得到学生与家长的认同。谢家湾小学教改之路的艰辛,只有参与者才能有深切的体会。2014年年初,教改即将取得重要突破之时,300多位学生家长通过网络、传单、投诉等方式,表示了对课程改革的不理解与不支持。当听说一位音乐老师要来教数学课时,很多学生家长产生了更大的抵触情绪

刘希娅提出,课程整合要遵循“ 三不”原则:家长不同意的不推进,教师不情愿的不推进,学校评估认为不适合的不推进。“为了学生的发展,路再难也要走。”刘希娅反复与学生家长沟通交流,并在多种场合表示:课程改革就是要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推行素质教育。学校改革不会以牺牲孩子的利益为代价,保证教学质量是改革的前提。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版权所有:教育家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