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
滚动新闻:

教学有中道,师生顺其中

时间:2017-05-19作者:郭炳德来源:教育家杂志

——记郑州九中校长田宝宏对“中教育”的探索

 

有这么一个教育人:已届“知天命”之年,在人们努力寻找破解“应试教育”难题的 大背景下,执掌省会城市一所老牌高中的“帅印”,独辟蹊径地研习并践行“中文化”, 从中寻找教育的灵魂。他创新性提出“中教育”概念,借助导师的“点石为金”,逐步 形成自己的“中教育”理论和实践体系,并且矢志不渝地在自己的办学过程中探索,让 万千学子脑中有知识,胸中有抱负,行为有规范,踏入社会有作为……

在春暖花开的四月天,本刊记者走进郑州九中,倾 听“中教育”思想的探求者、“精一执中”的实践者田 宝宏校长畅谈他“做有未来的教育”的实践与体会。

位于河南省会郑州市农业路21号的郑州市第九中 学,又被学生和家长们誉为“ 郑州市第九公园”。在 寸土寸金的闹市区,步入“ 榫卯、斗拱”式大门,可 以看到以“ 中”为核心命名的建筑群:得中楼、致中堂、 正中园、养中馆、惠中廊……院内,古色古香的亭廊 楼阁,鱼翔浅底的流水小桥,吐芳绽绿的红花绿树, 同学们或捧书研读,或凝神静思,或做强身健体的各 类体操动作。让人不觉得这是进入了学业压力最大的 高中校。

奠定“精一执中”的办学特色

田宝宏校长说,“在所有的汉字里,我的最爱就是 ‘中’。简洁,大气,既代表一种生活方式,又蕴含着无限的哲理。”

 

教学有中道,师生顺其中

 

关于“中”的注解,田宝宏读博期间的导师、教育 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西南大学博士生导师张诗亚教 授有一段简明扼要的阐述。张教授由汉字“中”的起源 和演变入手,从哲学层面阐述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以 及人们的现实生活的关系。他指出,如果缺乏基础研究, 想要获得现实成果就如同无根之木和无源之水;教育要 研究人的身心发展,但许多教育研究却与中小学的现实 脱节,缺乏有效的指导意义,因此不能有大的作为。

郑州九中确立了“ 精一执中”的学校精神。“ 精 一”就是强调要专注,通过“ 寻中”和“ 问中”去发 现和认识自然的规律,从而认识到教育的本意,达到“ 执中”的目的。郑州九中提出“ 修己达人,九德惠 风”的校训,其含义就是在学校精神的指引下,先修 己,再达人,教师自己修养了“ 九德”,才能如温暖 的春风去影响他人,才能找到教育之“ 中”、教育之本,才能去培养出一批批的社会主义“ 四有”新人,才 能使郑州九中区别于千千万万所学校,形成自己独有 的办学特色。

说起“ 精一”,就不能不说一个课程,那就是郑 州九中的“‘ 精一执中’学生领袖潜力唤醒课程”。田 宝宏对开设这项课程目的的解释为:旨在唤醒学生的 领袖潜力。

2013年,由郑州九中发起举办亚太青年学生领 袖大会,这是该校践行“ 精一执中”精神的小试牛刀。 亚太青年学生领袖大会,旨在培养国际青年学生的 领袖才能、学术气质、公民意识和创业精神,并为 世界各地的青年学生和中国各地的优秀中学生搭建 一个国际理 解、国际交流的平台,拓宽人脉网络。 2013年的大会,郑州九中提出了以“ 梦的实现与领袖 潜力唤醒”为主题的口号,召唤了来自亚太17个国家 和地区、近百所国内外知名中学的400余名学生和相 关专家参与大会。2015年2月,在继承了第一届大会 中交流、分享、进步精神的基础上,这项活动又提出 了以“ 变革? 责任? 引领”为主题的口号,引入了专业 前沿的理论课程和微项目实践等环节,成功打造了 亚太会议的升级版。

在大会期间,围绕郑州九中整合产生的团学工 作校本课程——“‘ 精一执中’学生领袖潜力唤醒课 程”,通过七天“ 探中、寻中、致中”三个课程的实践, 让海内外学子在“ 共性唤醒、个性唤醒、灵性唤醒” 体验中尝试改变。实践证明,郑州九中这一连串的“ 组合拳”,打出了自己的风格,赢得了学生们的喝彩,也让许多曾经挥舞教鞭把学生往高考独木桥上驱赶 的同行们也刮目相看:哇!这和英伦的绅士教育、美 国的精英教育,甚至追溯到我们老祖宗孔老夫子的“ 六艺”教育,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妙吗?

田宝宏进一步解释说:?“学校生活的本来面貌是 什么?其实,就是有学生的生活。学生在学校里不是附 属,而是主角。”记者采访发现,“让学生成为学校的 主角”,这一点在郑州九中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体现。以 亚太青年领袖会议为例,从筹备、实施到总结,“‘ 精 一执中’学生领袖潜力唤醒课程”的内容从编排、校 对到出版,处处尽显学生参与的痕迹。“在整个过程中, 老师只是作为一个辅导者,在关键时刻才提出自己的 意见。而且这个意见的提出,又是师生教学相长的一 个升华。”田宝宏说。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版权所有:教育家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