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
滚动新闻:

做“幸福教育”:为学生一生储备幸福

时间:2018-03-14作者:郭长安来源:教育家杂志

 

 

流光更迭 筑梦起航

1998年5月,在一次校长换届选聘中,我从一名普通教师走上了校长岗位,并有幸留在自己所在的学校从事工作。

从一线教师到管理者,角色的突然转变让我一时间难以适应。作为新任校长,很多自己从前认为得心应手的事变得复杂了。众所周知,教师的工作烦琐、辛苦,尤其是中青年教师,不仅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中流砥柱,更是家庭的一片天,肩负着较为沉重的生活重担。意识到了这一点,我也就找到了我的工作策略:尽量减少教师的课外负担,不超负荷要求,立足解决实际问题。

渐渐地,当我漫步校园时,发现了许多美好的事情:楼道里问候声多了一点,办公室嘈杂声低了一点,脸上笑容灿烂了一点……我们的距离感在逐渐消亡,就是这一点一点,让我看到了进步的曙光。

但同时,另一个问题开始凸显。学校除了办公经费之外,几乎无任何财源。除了学校自己节流之外,我开始努力争取社会资源的帮助与支持,在社会整体越来越意识到教育重要意义的当代,虽困难重重,但也有所收获。社会企业愿意捐助一些新的桌椅板凳,个人企业家愿意捐助学生奖学金以鼓励孩子们继续努力……通过这样一段经历,我看到这个社会释放出的巨大潜力和善意,教育的潜力与辅助教育的善意。

我开始站在另一个高度和角度来审视教育,我清醒地意识到校长与教师的最大区别就在于校长的思想对整个学校的发展具有更深远的影响力,是一个学校建设的核心所在。成为一个好校长,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实践的积累、思考的深入、持续的创新,需要涵养的人格、升华的理想、前瞻的目光。

 

莅住时光 暖意生香

2009年9月,晋中市教育局公开选拔校长,我报考并如愿走进了一片从未接触过的陌生天地——晋中特殊教育学校。这是我从事教育管理工作以来的又一次挑战和历练,一座陌生的城市,一片陌生的教育领地。

我发现因没有竞争与升学压力,不少特殊教育老师比较松散,没有把太多心思放在教学上,只是尽到看管的责任,而一味地看管必然会导致学生的逆反。可是,这既不是特殊教育更不是教育的目的所在。在学校教师大会上我反复强调,学生的教育就是爱的教育,要以爱育人,以爱育爱。作为特教老师,我们更要在学生身上倾注更多的爱心,慢慢地、静静地去注视他们,等待他们,去发现他们身上最美的、最闪亮的东西。

我们不再把这些孩子关起来,而是带他们走出去,和正常孩子一样,呼吸清新的空气,享受大自然的天地大美。我们把学校的大门打开,走出去也请进来,让更多的人关注和帮助他们,也让所有的人来欣赏我们的孩子。他们不仅活泼可爱,而且心灵手巧。他们的舞蹈惊艳四座,他们的歌声震撼人心,他们的作品更值得收藏,他们就这样唱着、跳着、笑着,走出了校门,走出榆次,走出山西,走进了央视的舞台。一届一届的孩子就这样带着满满的自信走进了理想的大学,走入了社会,这是我们作为教育人最幸福的时刻。

 

诗意缱绻 幸福花开

2014年9月,我调入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学校。这是一所晋中市教育局直属的九年一贯制学校,2012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新校人文积淀不足,更没有现成的经验分享,且特殊的地理位置、重要的教育使命使得学校的社会关注度极高。

一番沉思之后,带着年轻的团队,我再一次走在了路上。很快,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个时候,我们开始思考一个新的问题:学校建设不仅有环境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更要有精神文化的引领。作为一所新建学校,确立什么样的办学理念,如何让理念落地开花?

最终,在反复对比论证下,在教育部首期中小学名校长领航班江苏基地各位导师的深入调研、精心指导下,我们提出了“面向全体,为学生一生储备幸福”的办学理念。这是一种教育使命,更是我们不变的教育初心。

围绕幸福教育理念,我们从精神文化、环境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四个层面入手,构建幸福教育特色品牌。短短四年时间,学校在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下,在全体附校人的团结拼搏下,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学校办学综合水平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中考成绩每年稳居前列。

在学校师生展台,有这样一段文字:“我不做辛勤的园丁,将你剪成千篇一律的模样;我不做前行的灯塔,将你指向唯一神圣的理想。我们之间,是智慧与智慧的碰撞,是生命与生命的牵手成长。”这就是我们每个附校人追求的教育情怀。

对学校幸福教育的探索始终在路上,它不是一朝一夕,它是一个复杂的漫长的过程,需要一代一代教育管理人和师生的共同努力,代代积淀,千锤百炼。但我坚信:教育不仅是生活,更是幸福;教育不仅是奉献,更是收获。怀揣“为师生的幸福人生奠基”的梦想,聚焦师生成长,凝练学校特色,在追逐幸福教育的大道上,我将风雨无阻,不断前行!

(作者系卓越校长领航班江苏基地学员,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学校校长、党支部书记)

                                                                                                       责任编辑:王玲玲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版权所有:教育家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