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
滚动新闻:

提高教育治理现代化水平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时间:2018-03-19作者:刘宇辉来源:教育家杂志

 

 

统筹协调多元治理主体关系,形成和谐共治的教育治理新格局

新时代对教育治理提出了新要求,单打独斗的单一治理模式已不能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在构建首都现代教育治理体系过程中,只有把握好市和区、教育和社会、教育和网络、学校和家庭的关系,才能更好地形成统筹协调、和谐共治的教育治理格局。

一是把握好市级统筹和区级主责的关系。全市教育治理是一盘棋,市与区是目标统一、共享共赢的命运共同体。市级统筹是总体布局上的统筹,是涉及全市教育优质均衡的统筹,是需要市区整体联动的统筹。近年来,我们坚持以市级统筹优质教育资源为杠杆,综合运用资金、标准、编制、绩效补贴、名额分配等政策手段,推进高校、教科研部门和民办教育机构等优质教育资源支持中小学发展,支持各区深化学区制改革、集团化办学和九年一贯制办学等改革探索,撬动全市的教育资源持续向一般学校和教育资源紧缺区聚集,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持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范围。各区政府是落实教育改革任务的责任主体,特别要把握好自身的角色和责任,保障教育投入,促进教育公平,均衡教育布局,履行监管职能,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充分激发各类学校的主观能动性和内生动力。

二是把握好教育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教育关系千家万户的民生属性和社会对教育的高要求、高期待,形成了当下错综复杂的教育治理关系,把握好教育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重要。教育系统要高度重视社会意见与社会反应,要建立快速反应机制,有足够的手段、充分的渠道了解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和对教育的评价,积极主动回应社会关切。同时,又要立足实际,量力而行,不吊高胃口,不盲目承诺。要善于与社会打交道,用社会普遍认同的方式解决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平等和尊重,是勇于面对和真正重视,是发自内心的人文关怀。要善于运用社会力量,解决学校和教育的问题,通过区域共建、社区共治、志愿队伍等开展工作,赢得社会的理解和支持,创造更好的教育治理环境。

三是把握好教育和网络之间的关系。教育是民生之首,社会关注度极高。教育领域的敏感问题经常出现,很容易变成舆论关注的话题,成为舆论追逐的热点。随着自媒体井喷式高速发展,人人都有了第一信息发布的渠道,人人都能传播信息,教育的敏感问题往往被自媒体追逐、炒作,形成舆论漩涡、社会热点。近年来,教育领域的一些突发热点事件都是首先在网上迅速传播,形成了一种不太正常的舆论生态。这些教育热点事件,哪一个处理不好,都有可能引发线下的动荡和不安,这给我们的教育治理带来了空前的挑战。应对网络媒体给教育带来的挑战,要坚持预防为主、标本兼治。要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不断化解热点难点问题;健全完善公共教育政策决策程序,加强风险评估、政策解读和网络舆情监测研判,不让热点形成。一旦出现热点事件,坚持以法律为依据及时解决问题。同时,积极应对,主动引导,避免通过网络扩散问题、扩大问题。

四是把握好学校和家庭之间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当今时代,家庭对孩子的教育作用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要重要。学校要和家庭结成坚实的家校统一战线,这样才能更好地优化教育生态,教育好每一个孩子。要加强家长委员会建设,保障家长委员会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活动实施有效监督,提出意见建议。要加强家长学校的建设,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和服务,引导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成才观念,对教育、学校和子女有一个合理的预期。要密切家校联系,通过每一个老师和家长架起家校沟通的桥梁,实现家校协同育人。在孩子是全家中心、教育是全家焦点的时代,家长对于孩子的成长或多或少都存在焦虑。良好的家校沟通,是缓解家长教育焦虑、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更是有效处理突发热点事件的重要前提。

新时代的首都教育,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提高教育治理现代化水平,要求更加多元,责任更加重大。我们只有扑下身子,狠抓落实,做教育改革发展的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才能不断巩固改革发展成果,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责任编辑: 吴 俣 孟令豹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版权所有:教育家杂志社